关于印发《沈阳市争当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排头兵”实施方案》和《沈 阳市深化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的通知
沈文旅广电发〔2024〕 17号 市直各相关单位、各区县(市)政府: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沈阳市争当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排头兵”实施方案》和《沈阳市深化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沈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沈阳市科学技术局 沈阳市财政局 沈阳市自然资源局 沈阳市城乡建设局 沈阳市交通运输局 沈阳市农业农村局 沈阳市商务局 沈阳市体育局 沈阳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 2024年10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沈阳市争当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排头兵”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和全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大会精神,将沈阳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文化强市、体育强市和旅游强市,在全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中争当“排头兵”,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全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示范地的工作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坚持守正创新、提质增效、融合发展,统筹政府与市场、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开发、国内与国际、发展与安全,按照“文化赋能、体育牵引、旅游带动、科技助力”的发展思路,加快推动沈阳市文化、体育、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让城市更具烟火气、人情味、时尚风、国际范,不断提升“沈水之阳 我心向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把文体旅产业培育成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二、发展目标 ——产业提质升级。到2026年,文化、体育、旅游资源进一步整合,融合发展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文体旅产品供给更加优质,消费市场更加活跃,文体旅融合发展综合效应凸显,全市文体旅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左右,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00亿元,全年文旅项目投资额突破130亿元,成为国家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和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到2028年,全市年接待游客量达到2.4亿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500亿元;文体旅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成为全省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排头兵”,文化强市、体育强市、旅游强市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资源优化整合。文体旅设施供给更加充足,重点场所及周边场所综合配套功能进一步完善。新建或改扩建一批文博场馆、演艺场馆、体育场馆、健身步道、冰雪场地等,到2026年,全市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居东北地区前列,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国家级旅游景区中3A级以上比重超过95%,沈阳成为国内外精品赛事的重要承办地。 ——场景加速焕新。推进文体旅产业项目集群式发展,文化创意、体育赛事更好赋能旅游业发展,依托商圈商街、城市公园、休闲街区、文体场馆等一站式文体旅消费场景,打造一批文体旅消费综合体。到2026年,全市累计培育5个以上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50个以上文体旅融合示范项目,推出一批冰雪、演艺、研学、城市漫步等文体旅新线路新产品。 ——活动丰富多元。创新策划举办沈阳“春天花正开”“夏日享清凉”“秋韵情意浓”“冬日雪暖阳”四季文体旅活动,更好推进冰雪节、艺术季、音乐节、旅游节(展)会和在沈举办的CBA、赛艇、龙舟、马拉松等各类赛事活动的同期举办或联合举办。每年推出“跟着赛事去旅行”“伴着旅游来观赛”“跟着演艺去旅行”等文体旅系列活动1000场以上。 ——品牌效应凸显。擦亮“沈水之阳 我心向往”名片,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加快“赛艇之都”城市品牌建设。到2026年,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旅游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及示范单位、滑雪旅游度假地等品牌数量位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 三、重点任务 (一)聚焦“融合发展”,凝聚文体旅发展合力 1.坚持文化赋能,提升“以文塑旅”水平 赓续历史文化根脉。办好“文明之光——红山·良渚与中华文明”主题展,扎实开展考古中国—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加快推进新乐遗址公园建设,建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沈阳段)。实施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改扩建,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红楼群)、沈阳非遗博物馆等地标场馆建设和提升项目。更好促进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开放利用,用好名人故居等资源。放大博物馆“百馆”引领作用,丰富馆藏展品展览、开发鲜活文创,打造“沈水之阳·博物知旅”文博游品牌。 拓展红色文化场景。大力塑造“英雄城市”形象。提升红色文化景区影响力,持续推出沉浸式演艺节目和红色历史文创产品。参加全国红色旅游联盟,研发辽宁红色“六地”、新时代“六地”旅游精品线路,拓展东北全域红色旅游合作。推动优秀红色文化剧目创排力度。提升沈阳市特别军事管制委员会旧址(陈云旧居)、肇新窑业旧址等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加快开通红色旅游公交专线。鼓励以城市定向赛、健步走等赛事形式串联红色景点。 激发工业文化活力。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将符合条件的工业遗产纳入文物保护体系,鼓励申报国家、省级工业遗产。支持工业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等开展数字化转型,加快实施数字化、可视化、互动化、智能化改造。推动工业旅游与中小学生研学实践相结合,研发工业文明教育、研学旅游产品。支持在沈的装备制造、航空航天等工业企业加快开放工业旅游。探索建立沈阳都市圈工业旅游资源共享、线路串联和品牌共建机制,强化工业旅游合作和宣传推广。 培育民族文化品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研究,有序推进城乡民族特色旅游片区改造提升和民族特色博物馆、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品质升级,稳妥推动“四塔四寺”等历史文化资源价值转化,支持民族非遗展示体验场所建设,发展“旅拍”经济,彰显民族文化魅力,依托民族节庆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特色文旅商品开发。 促进“非遗+”深度融合。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加快推动非遗传承体验场馆、设施场所等建设,争创国家、省级非遗体验基地。推出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鼓励面向游客开展非遗展演,将锡伯族欻嘎拉哈、张氏皇苑龙舞龙技艺、老北市摔跤、冰嬉等体育项目纳入旅游体验。实施文化生态保护工程,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街巷等设立非遗工坊、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等,推动沈北锡伯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2.坚持体育牵引,丰富“以体聚力”载体 做优“跟着赛事游沈阳”品牌。弘扬“辽篮精神”, 促进“三大球”发展,打造“一河两岸”系列品牌赛事,拓展马拉松、赛艇、全民健身赛等对旅游拉动力强的赛会活动。深入挖掘户外运动优质资源,打造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制作徒步、垂钓、露营等“沈阳户外运动目的地”系列地图,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体育旅游精品项目。引导旅游企业推广体育旅游,鼓励旅行社结合赛事活动设计开发旅游线路。 放大体育赛事文化传播效应。开展体育赛事“进社区、进街区、进商圈”活动,促进体育赛事活动与文博展览、景区景点、文艺表演、民俗展示活动一体策划一同举办。支持利用体育场馆举办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等大型活动。围绕体育赛事着力引进设计团队,开发、推广、销售富含沈阳元素的纪念品、文创商品,用“体育赛事热”带动“文化创意热”。 大力促进时尚体育发展。加快发展徒步、citywalk 、骑行、泵道、攀岩等户外运动,稳步发展赛艇、皮划艇、龙舟等水上运动,探索发展滑翔伞、无人驾驶航空器(无人机、航空模型、航天模型等)等航空运动。推动低空旅游发展,培育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等特色产品,探索推出联动卧龙湖、财湖、秀湖、丁香湖、溪溪湖的低空航线,纵览七星湿地、稻梦空间、东北亚云端草原、方特欢乐世界等景区;利用泵道公园、骑行绿道公园、极限运动基地、汽车越野赛场、水上运动基地等设施,打造体旅融合项目。以办好时尚体育节为牵引,促进国际性、时尚性、竞技性、群众性的比赛项目在沈举办。完善户外露营产品,科学布局房车营地建设,宣传推广露营地、骑行路线等体旅资源。 3.坚持旅游带动,激发“以旅彰文”动能 促进演艺场景融合创新。推动演艺与科技深度融合,促进产生云看展、云演艺、云视听、云旅游等应用场景,鼓励小剧场、剧本秀体验馆等演艺场所建设和联合运营。整合全市小剧场资源,丰富“音乐+旅游”、“演出+旅游”业态,推出戏曲、相声、话剧、儿童剧、音乐剧等精品剧目。搭建“流动大舞台”,组织精品演艺、文艺小分队在城市社区、街区、文博场馆、体育场馆、公园景区及乡村文化广场等适宜空间开展文艺展演,打造惠民演出基地。引育品牌旅游演艺,大力发展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演艺项目,探索推出“沈水之阳”大型实景演出。 发展特色研学旅游。完善研学旅行相关措施,引导博物馆、城市书房书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乡村旅游景点、生态旅游景区等,研发研学旅游产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研学旅游体系。打造一批“科技+研学+旅游”示范产品,依托省科技馆、沈阳科学宫、文化旅游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引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推广沉浸式研学旅游体验。 培育文体旅商新业态。打造独具特色的“沈阳伴手礼”,重点推出文博创意产品、农特产品、东北美食产品、工业创意礼品、国货潮牌系列等,打造“沈阳礼物”文创品牌和“沈阳好贺儿”旅游商品品牌,支持发展品牌连锁经营,提升在沈旅游消费水平。推动中街、太原街、北行等文商旅融合消费体验商圈建设,推动赛特奥莱、龙之梦、欧风街打造成旅游购物、休闲体验、文化传承为主题的特色街区,支持旅拍经济发展,做大沈阳“健康洗浴”品牌。 推广跟着美食游沈阳。持续挖掘推广辽菜老字号、民族特色美食、市井小吃等餐饮资源,形成品类丰富的美食体系。积极培育特色美食街区、特色美食店、连锁龙头企业等,推出西塔朝鲜族美食街、早夜市等一批美食旅游线路。制作沈阳美食地图,举办“小吃文化节”活动,组织餐饮名店评选,打造“店长推荐”栏目,选树特有的美食商户品牌字号,挖掘消费潜力。 4.坚持科技助力,加快发展文体旅新质生产力 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文化企业与驻沈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研发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设备,加速技术转化。通过政策引导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文化科技融合领域,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科技融合示范项目。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促进文化资源与科技数据的互通共享。推动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运营。支持国家、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发展空间。进一步优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成果。 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健全完善智慧平台功能,提升智能化水平,进一步加强“一机游沈阳”智慧旅游平台建设。推动5G 、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北斗导航等在智慧旅游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培育云旅游、云直播,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支持大型游艺游乐设施、景区智慧管理系统、门禁闸机、可穿戴智能文体旅设备、娱乐用智能无人飞行器等设备更新。促进VR 全景、裸眼全息景观、数字乐园等新一代旅游产品发展,积极探索文旅元宇宙新型业态和沉浸式旅游体验新场景。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支付相互补充,更好满足老年人、外籍来华人员等旅游群体多样化支付服务需求。 提升体育发展科技含量。推进体育大数据开发建设,建立区域性体育大数据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打造集场馆订制、赛事预约、健身指导、体质监测、技能培训、运动康复、休闲消费等一站式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体育场馆、体育公园、体育设施数字化、智慧化、互联化,创新开展“云健身”活动。推动数字技术在训练场馆设施、方案制定、效果评估等全过程应用,建设优秀运动队训练管理数字平台。 (二)锚定“高品质”,提升文体旅发展质效 5.聚焦系统谋划,高起点构建全业态规划体系 编制文体旅融合发展规划。挖掘梳理沈阳文化、体育、旅游资源特色,结合编制全市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十五五”规划,突出特色化、精品化、示范化,科学合理编制沈阳市文体旅融合发展规划。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民生发展统一起来,提升规划的严肃性、科学性、专业性。 编制重点领域专项规划。挖掘用好历史沈阳、文化沈阳、山水沈阳资源,擦亮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民族文化名片,围绕加快促进沈阳冰雪经济、乡村旅游、旅游休闲、体育产业发展,有序组织编制专项规划,注重引入吸纳各方智慧,为推进重点领域谋长虑远、创新创造提供有力指导。 做好“四季长红”创意策划。围绕“春天花正开、夏日享清凉、秋韵情意浓、冬日雪暖阳”主题,持续创新推出文体旅活动,精心推广创意设计、“爆款”产品,实现“天天有场景、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四季都出彩”。吸引创意设计团队推出“金点子”“网红项目”,加快发展创意经济、体验经济。 6.聚焦扩容提质,高质量加强文化产业生态培育 促进传统文化产业实现合理增长。推动对印刷发行、广播电视、工艺美术、文具用品等传统文化产业的改造升级,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引导辽宁印刷物资、沈阳出版社、沈阳建发纸业、沈阳广播电视台、沈阳日报传媒集团、中国广电辽宁网络、萃华金银珠宝、辽宁晟辉晨光文具、沈阳市机要印务有限公司等单位运用新技术改造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等各环节,提高服务质量和产品附加值,实现营收增长。 壮大文化产业整体发展规模。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升巨”,帮助符合条件的文化个体经营户注册成立文化法人企业;跟踪服务能够达到“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划分标准”的企业,推动其尽快升级为规上文化企业;重点培育发展势头强劲、增长潜力巨大的规上企业成长为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积极培育和发展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网络视听、新媒体、“元宇宙”、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做大做强蓝天数码科技、盘古网络技术、体验科技、迪润广告传媒、言必信网络科技等已有新兴文化企业,加大研发和创新支持,强化政策扶持和培育指导。瞄准国际国内优秀行业领军企业加强招商引资,深化央地合作,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实效,每年引进新业态企业不少于20家。 7.聚焦城乡统筹,高效能促进农文体旅扩容提质 培育乡村文体旅品牌。实施《沈阳市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对乡村旅游资源较好、具备发展潜力的乡村进行重点培育。深入实施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加快打造国家级、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鼓励利用景区、乡村美食、乡村民宿、露营地、农文旅商品、乡村集市、乡村赛事等资源,创新乡村文体旅新场景,策划推广“村游沈阳”精品线路。加快促进乡村数字文旅发展。 办好乡村文体旅活动。以“乡村四时好风景”为主题,创新举办沈阳四季乡村文体旅节会活动。凸显村晚、“游购乡村”等活动特色,办好“村超”“村BA”等乡村赛事,培育“村咖”等美食节事。积极开发武术、舞龙、舞狮、秧歌等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乡村群众性文体活动。以乡村及周边景区、特色村镇为重点,增加体育设施、丰富竞赛内容,形成一批体现文体旅融合的“村游”打卡地。 培育乡村精品旅游民宿。实施旅游民宿国家标准,放宽民宿准入条件,持续开展国家等级民宿评定创建,提升民宿建设品质和服务标准。支持经营主体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开发民俗人家、星空露营、汽车旅馆等产品,丰富民宿经营业态。培育一批资源要素齐备、经营管理完善、市场口碑良好的精品民宿。 8.聚焦区域协同,高站位促进都市圈一体化发展 推进都市圈文体旅协同共建。完善七市一区协商共建机制,谋划联合编制都市圈旅游发展规划,共同促进文体旅产业发展、资源保护、设施建设和市场开发,协同开展市场综合治理。支持都市圈博物馆、演艺、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联盟做优做强,指导旅行社建立合作联盟。 促进都市圈文体旅发展共享。持续开展“圈出好风景” 都市圈营销推广活动,办好沈阳都市圈“千万市民互动游”活动。推进“沈阳都市圈文化旅游伴手礼”评选。联合实施门票优惠措施,搭建互惠共享平台。加强与哈尔滨、长春等市跨省域协作,共建冰雪旅游带和生态旅游示范区。 9.聚焦民生福祉,打造“听劝”服务品牌 加强诚信体系建设。构建诚信评价体系,完善文体旅行业信用监管。强化文体旅服务质量监督管理,加强联合执法、综合治理。健全12345-9投诉快速响应处置机制。 提升便捷服务水平。加快开发“一机游沈阳”数字文旅平台。完善城乡旅游标识系统,提升“三站一场”等交通枢纽的文体旅集散中心、换乘中心、咨询中心功能。鼓励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对游客中心、停车场、客房等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 坚决守住安全底线。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落实文体旅经营场所、设施、产品、服务等安全标准,加强安全旅游提示警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文物安全底线。坚持正确方向,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 优化暖心服务环境。丰富暖心服务措施,叫响游客满意城市品牌。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导游、领队和讲解员文化素养提升计划,推进“金牌导游”培养,分类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城市主人翁意识,倡导各行业树立主动服务、文明服务、热心服务新风,打造“暖心、舒心、放心、顺心、安心”城市服务环境。 (三)全力培育文体旅品牌,彰显示范地“排头兵”效应 10.在加快构筑文体旅发展新格局上争当“排头兵” 优化集聚发展空间。布局“一核三带四极五廊”空间,构建东山西水、北美南秀、城乡全域、四季全时的文体旅发展新格局。夯实沈阳方城、北市记忆、环北陵、大东路和铁西工业文旅板块的核心地位;推动打造浑河文化体育旅游带、辽河休闲文化旅游带、蒲河休闲文化旅游带;推进东部山地度假、西部滨湖休闲、南部乡村体验、北部生态康养四极发展;向外辐射沈康、沈新、沈辽、沈苏、沈抚五条廊道。 深耕布局体验场景。依托“三山、三水、六片区”资源,打造推出一批国家级、省级文体旅融合示范项目。加快推进棋盘山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推动七星山、马耳山整体规划建设,深度开发巴尔虎山景区;完善一河两岸、环城水系设施,拓展文体旅融合场景;大力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体育公园、智慧健身步道建设,优化完善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 突出差异化发展布局。立足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形成“一区一品一特色”品牌发展格局。和平区打造“东北亚美食之都,沈阳都市圈会展中心”品牌,重点建设老北市文化旅游区;沈河区打造“中华文化地标,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重点建设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铁西区打造“活力工业 魅力铁西”品牌,重点建设卫工街工业景观轴;皇姑区打造“红色文化 何以皇姑”品牌,重点建设环北陵文体旅片区;大东区打造“都市潮玩 数字大东”品牌,重点建设龙之梦文体旅片区;浑南区打造“魅力浑南 生态浑南”品牌,重点建设棋盘山生态休闲度假片区;于洪区打造“于洪新洪湾 盛京永安城”品牌,重点建设丁香湖文体旅片区;沈北新区打造“生态沈北 活力新区”品牌,重点建设稻梦空间乡村文体旅片区;苏家屯区打造“漫游苏家屯 悦动山水间”品牌,重点建设白清寨文体旅片区;辽中区打造“画境田园 三水辽中”品牌,重点建设蒲河湿地公园文体旅片区;新民市打造“秀美辽河 休闲新民”品牌,重点建设美映蒲河生态文体旅片区;法库县打造“灵山秀水 福地法库”品牌,重点建设财湖低空通航文体旅片区;康平县打造“辽北明珠 生态康平”品牌,重点建设卧龙湖文体旅片区。按照“一区一节”模式,提升区域性文体旅活动品质和影响力。 11.在以体育运动促进冰雪经济发展上争当“排头兵” 增强冰雪赛事承载能力。结合2028年“十五冬”赛会需求,推进沈阳冰雪运动场地、场馆、设施改造升级,持续提升滑雪场设施条件和文旅配套服务;推进万象城、和平区全民健身中心、沈阳体育学院冰球馆等冰上场馆群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室内室外冰场;加强室内场地建设,满足“四季冰雪”体验需要。推进冰雪装备科技创新和提档升级,重点发展冰雪场地装备、冰雪运动器材和冬季户外运动服饰等。 促进大众冰雪运动普及。打造青少年冰雪品牌赛事,积极承办“明日之星”中国青少年滑雪公开赛等国内高水平赛事。培育地域特色冰雪运动品牌,精心组织市民冰雪运动会、冰雪公益行等系列大众冰雪活动。积极推进“冰雪进校园”活动,开展青少年冰球校际联赛、冰雪冬令营等活动。提升冰雪运动竞技水平,强化冰雪专业人才培养,为国家和省输送更多冰雪运动人才。 提质发展冰雪旅游。办好“冬日雪暖阳”主题系列活动,支持举办冰雪节、冬捕节、冰雪嘉年华、冰嬉节等嬉雪娱雪活动。丰富滑雪度假、冰雪研学、冰雪温泉、冰雪民俗、雪乡等产品;打造体验式、沉浸式冰雪旅游互动场景,发展冰雪演艺、冰雪博物馆等新型冰雪项目;传承和保护融入冰雪元素的少数民族非遗技艺;培育冰雪影视、动漫、文创等冰雪时尚创意产业,引流年轻群体来沈玩冰戏雪,在发展大众冰雪旅游上做出示范。 12.在争创国家级省级文体旅品牌上争当“排头兵” 争创展现城市能级品牌。积极申办承办国家级文化、文物、体育、旅游等领域主场城市活动。办好CBA联赛、中甲联赛等辽宁主场活动,大力引进品牌影响力大、市场价值高的高级别国内外体育赛事。努力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适时启动国家级、省级旅游休闲城市争创工作。 扩展市场广泛认可品牌。打磨提升现有精品文艺剧目,争取国家艺术基金舞台艺术创作资助,冲击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荷花奖”、辽宁省文华大奖。促进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推动沈阳方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促进有条件的景区和运动基地争创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省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培育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打造群众喜闻乐见品牌。培育一批德艺双馨的文化文艺“名家”,推出更多彰显时代新风的“名作”,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艺“名团”。持续开展文化进万家、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等文化惠民活动。规划建设沈阳体育文化展示馆和体育“名人堂”,展示沈阳体育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发挥文体明星“为家乡代言”示范作用,聘请一批“沈阳文体旅形象大使”。 13.在讲好辽宁故事提高文体旅美誉度上争当“排头兵” 打响“天辽地宁 沈水之阳”品牌。创新城市营销,持续开展国内客源市场的巡回推广,引导企业开展产品宣传推广,加强新媒体“内容营销”、“话题营销”。强化“文体旅商农”等领域活动联动举办,培育沈阳旗袍文化周、艺术季、合唱节(合唱季)、国际飞行大会、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旅游节等自有活动品牌。鼓励与大众点评、小红书及MCN机构合作,打造新媒体文旅产品,提高“沈水之阳 我心向往”品牌曝光度和影响力。 实施“跟着微短剧游沈阳”计划。组织广播电视媒体机构、网络视听平台、制作机构,从沈阳丰富的文化、文物、文艺、体育、旅游场景、人物、故事中汲取营养,广泛取材,创作播出沈阳题材的优秀微短剧。鼓励在已有重点微短剧项目中增加文化和旅游元素、创意、情节,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微短剧热播“出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微短剧+文旅”融合模式。 强化“国际沈”境外营销推广。拓展境外宣传渠道,通过脸书、推特、TikTok等境外社交媒体平台,推出系列形象标识、口号、宣传片,加强宣传“国际沈”。加强与境外中国文化中心、旅游办事处的合作,形成宣传推广合力。积极参加境外重点国际旅游交易会、展览会,邀请客源国家和地区旅行商来沈考察踩线。根据韩、日、俄、港澳台等客源市场特点和不同入境客源群体特征,针对性开展精准营销,提升“国际沈”品牌影响力。 14.在促进文体旅高水平对外开放上争当“排头兵” 推动优化签证通关政策措施。用足用好沈阳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推动提高辽宁、沈阳入境通关服务便捷度,促进旅行社游客快速通关。发挥沈阳在东北亚的区位优势,持续推动新开与主要客源国家和地区的航线,支持入境旅游包机,提高入境游客直飞入沈便利度。 完善设施场馆便利化服务。提高国际通信服务畅达度,扩大公益无线通信网络覆盖面,提升通信服务质量。提高入境支付便利化水平,按照“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总体原则,完善银行卡受理环境,推动重点文体旅设施场馆等实现境内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布设外币兑换业务网点。优化离境退税服务,支持更多旅游商品入驻离境退税店。 加大入境旅游扶持力度。联动沈阳都市圈做好入境旅游产品开发,打造“中华文明探源之旅”“山水奇异探秘之旅”等精品入境旅游线路。完善“引客入沈”入境旅游激励措施,对旅行社等促进入境游市场主体进行奖励。实施全球旅行商合作计划、建立入境旅游旅客招徕和输送机制。加强入境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入境旅游行业整体水平。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广电局、市体育局会同各有关部门、各地区建立高品质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制定高品质文体旅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坚持清单化管理、项目化推进,实行定期调度,综合协调推进文体旅融合重点工作。 (二)完善政策措施。出台文体旅融合发展扶持政策,重点用于支持项目引育、品牌创建、引客入沈、培育市场主体等。加大资金支持,继续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激发文体旅经营主体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对符合规划的文旅项目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融资担保、税收优惠等支持力度。支持社会力量利用空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文体场馆、老建筑等存量资源,发展文体旅产业。落实文体旅惠民政策,提高游客在沈消费水平。完善“引客入沈”政策和“沈阳人游沈阳”优惠措施,充分发挥旅行社对本地市场支撑作用。 (三)强化改革赋能。加快推动国有院团改革,推进国有院团走向市场,打造市场认可的文艺作品,形成常态化演出品牌。组建沈阳市文体旅产业发展集团,促进文体旅资源整合和产业链延伸。推进国有景区、旅行社转变经营模式,打造旅行社批零体系,加强与实力强的企业集团合作,引进新的运营理念和运营模式。完善金融支持文体旅融合发展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鼓励组建文体旅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培育文体旅龙头企业,推动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四)优化市场环境。优化审批服务,加大减税、降费、降低要素成本力度,打造便捷高效政务环境。完善文体旅行业统计与监测分析,健全科学有效的统计数据质量管控体系,夯实文体旅产业统计基础。鼓励重点旅游景区、演艺场所、体育休闲场所推出门票优惠,结合实际制定淡旺季促销价格,推进合作实行联票优惠、一票多次多日使用机制,更好满足市民游客多样化需求。 (五)落实人才保障。贯彻落实“兴沈英才计划”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项目实施细则,选拔培养资助高层次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推荐遴选扶持一批富有潜力的青年英才,深入挖掘基层一线、非公领域、重点领域和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引进资源运行的管理团队和先进的管理模式。支持文旅产业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建立研学基地,培育新业态职业经理人和优质创新创业项目。 沈阳市深化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 行动计划(2024—2026年)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辽宁省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指导意见》,围绕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目标任务,锚定建设文化强市、体育强市、旅游强市,当好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排头兵”,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按照“文化赋能、体育牵引、旅游带动、科技助力”的思路,加快促进文体旅及相关业态融合发展,计划用三年时间,围绕“规划、项目、场景、活动、产品、市场主体、服务品质、宣传推广”实施八大行动,推进文体旅实现产业升级、资源加速融合、场景更加聚合、活动深度融合、品牌优化集合,力争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综合收入持续实现快速增长,规模以上文化、体育和娱乐业营收年均增速10%以上,到2026年,实现全市接待游客达到2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100亿元,全年文旅项目投资额突破130亿元,全市文体旅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10%左右。 二、重点工作 (一)实施高质量规划引领行动。坚持立足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构建“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专业策划”文体旅融合发展规划体系。 1.做好总体规划。统筹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民生发展,兼顾各地区均衡发展,挖掘梳理沈阳文化、体育、旅游资源特色,做优“东山西水、北美南秀”发展空间,凸显“一核三带四极五廊”格局,全面提升产业融合发展能级,结合谋划全市文化旅游和体育发展“十五五”规划,编制沈阳市文体旅融合发展规划。聚焦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东北设计之都、英雄城市、冰雪运动之城等城市发展定位,提炼更加凸显沈阳特色的城市品牌内核。〔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完成时限:2024年〕。 2.编制专项规划。突出特色化、精品化、示范化,立足实际、谋长虑远,开展冰雪、乡村、旅游休闲等融合发展重点领域的规划和创意策划,科学合理编制《沈阳市旅游休闲城市发展规划》《沈阳市冰雪经济发展规划》《沈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沈阳市数字文创产业发展规划》。〔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农业农村局,完成时限:2025年〕 3.实施“排头兵”计划。落实“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培育机制,围绕文体旅项目、场景、活动、服务的提质升级,实施文体旅“排头兵”培育计划,推出一批在全国知名、独具特色、品质一流的沈阳文体旅产业“金名片”,展现沈阳在全省文体旅融合发展中的“头雁风采”。〔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全面启动,持续推进〕 (二)实施重大项目支撑行动。谋划、引进和推动重大文体旅产业项目,促进文体旅融合集群式发展,到2026年,全市累计培育5个以上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50个以上文体旅融合示范项目。 4.推动大项目建设和引育。落实重大文体旅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促进文体旅设施扩容增量,系统梳理促进文体旅消费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包”。持续做好项目策划储备、招商对接、开通建设等工作,积极谋划、储备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重大文体旅项目。促进重点项目集约整合,加快建设王家湾板块开发项目、沈北新区怪坡、沈阳都市圈冰雪旅居度假区项目、辽河七星山文体旅片区综合开发项目;苏家屯三五环球集团文旅综合体等投资过百亿元项目。〔责任单位:各区县(市)、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5.打造文体旅商综合体。结合闲置存量资产盘活,大力引进头部企业和专业团队,加强知名主理人招引和本地优秀主理人培育,打造一批集潮牌零售、特色餐饮、展览发布、休闲健身等于一体的多业态复合空间,注重引进首店、首发、首展、首秀,形成一批“沈阳先有”“沈阳只有”品牌。着力引进一批大型综合游乐、创新型夜间文体旅消费、高品质冰雪旅游、高附加值数字文化元宇宙等类型项目。〔责任单位:各区县(市),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商务局、市体育局,完成时限:2024年全面启动,持续推进〕 6.改造升级冰雪设施。结合2028年“十五冬”赛会需求,全力推进沈阳冰雪运动场地、场馆、设施改造升级,增强赛事承载能力。持续提升滑雪场设施条件和文旅配套服务;推进万象城、和平区全民健身中心、沈阳体育学院冰球馆、沈阳城市学院冰雪世界等冰上场馆群建设,新建改建一批室内室外冰场;加强室内场地建设,满足“四季冰雪”体验需要,促进冰雪经济发展,叫响“冰雪运动之城”。〔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市发改委、市城乡建设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6年取得重要进展,长期推进〕 7.打造文体旅新地标。围绕“百馆之城”“书香沈阳”“演艺之城”“赛事之城”,持续推进各类博物馆、图书馆、城市书房、大剧院、小剧场、体育场馆的建设、提升和开放利用水平。实施“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改扩建工程,推进沈阳美术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沈阳段)、张学良旧居陈列馆(红楼群)、新乐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高标准建设运营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棋盘山旅游度假区、老北市旅游休闲街区;推进以中国工业博物馆为核心、全国有影响的工业文化片区建设;推出一批具有沈阳辨识度、叫得响、传得开的文体旅新地标。〔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各地区,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三)实施全要素场景焕新行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需求,实施全要素场景革命。到2026年,实现3A级以上景区占比达到95%,其中4A级以上25%;达到五星级标准的饭店20家,星级民宿达到10家;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增至20家;新增2-3个国家级或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8.推进景区提升工程。深入挖掘特色文体资源,实行“一景区一方案”,丰富体验场景、迭代更新产品、拓展综合功能。鼓励县(市、区)打造标志性景区景点,鼓励争创高A级景区,推动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完成5A级景区创建,促进辽宁省科技馆、沈阳铁路陈列馆、海蓝星梦幻城等创建4A级景区。支持5A级、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打造常态化、特色化演艺项目。促进有条件的景区争创体育旅游示范基地。〔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城管执法局,各地区,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9.打造“住福沈阳”品牌。鼓励各地区结合区域特色引入高端商务、中端舒适、大众旅游品牌连锁酒店,鼓励无废酒店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接待体系,积极推动乡村酒店、民宿建设。推动文化机构、文旅企业与住宿业加强合作,创新“住宿+书房”“住宿+文创”“住宿+微演艺”“住宿+体育”等融合服务模式,推出一批特色主题酒店。〔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农业农村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10.推广“跟着美食游沈阳”。挖掘推广“老字号”餐饮、特色小吃等餐饮资源。大力推广夜经济街区等美食街区,推出沈阳四季游“美景+美食”线路及攻略。〔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11.加快培育“乡约新场景”。促进乡村文体旅集聚发展, 提升公共文化和体育服务设施质量,加快文化驿站、乡村博物馆等乡村新型文化空间建设,广泛开展乡村文艺创作,培育创建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坊。围绕和美自然、文化体验、节庆活动、乡村美食、乡村集市、乡村美宿、乡村营地、乡村赛事等元素,创新推出百个“乡约新场景”。因地制宜举办乡村赏花节、冬捕节、登山节、露营节、丰收节、村超、村BA、村咖等活动,打造乡村文体旅节会品牌。重点培育沈北“稻梦空间”、辽中玫瑰之乡、新民温泉度假、法库低空飞行、康平卧龙湖等文体旅融合场景,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农业农村局、市体育局、市文联,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12.精心打造新“夜”态。持续实施高品质创意亮化工程,充实夜间文体旅场景,鼓励主要景区街区、博物馆、图书馆、城市书房、演艺剧场、运动场馆、交通设施延长开放运营时间,丰富夜游、博物馆奇妙夜、夜间演艺、浑河夜航等多元化夜经济形态。引导购物中心、大型百货在夜间举办时尚走秀、时尚展览、新品首发等活动,提升夜间购物时尚度和体验度。完善社区和公园的公共文体设施,鼓励推出文创市集、亲子游乐、露天电影等项目,开展夜跑、夜骑活动等潮流运动。〔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13.拓展文体旅新场景。拓展公共文化和体育场馆功能,建设城市文化艺术综合体。发布沈阳城市漫游系列路线,丰富打卡标志物、快闪演出等多样场景,建设多元化、智慧化特色街区;培育开发一批动漫、电竞、VR旅游、VR展览、VR直播等数字化体验产品。加快发展低空旅游,推出串联卧龙湖、财湖等生态资源和经典景区的低空航线。将剧本体验、影视研学、体育赛事等融入旅游景区,提升游客参与度、互动性。探索节假日“限时步行街”模式,对部分街区实行临时封闭弹性管理,打造独具特色的漫游品牌。〔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市城管执法局,各地区,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四)实施品牌活动升级行动。积极承办国家、省级品牌活动,发展文体旅“活动经济”,推广活动日历、赛历,每年举办不少于1000场文体旅活动,形成四季不断、近悦远来的活动体系。 14.擦亮“跟着四季游沈阳”品牌。聚焦四季常红,高质量举办全季全时系列活动。高水平承接2024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主场、第十二届全国杂技展演、CBA联赛、中甲足球联赛等国家级活动。创新举办“春天花正开”“夏日享清凉”“秋韵情意浓”“冬日雪暖阳”沈阳四季文体旅系列主题活动,高质量举办“韩国周”、沈阳法库国际飞行大会、康平卧龙湖冬捕节、东北亚文化旅游创意博览会等品牌节会活动。常态化推出文体旅活动惠民举措,营造“天天有场景、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四季都出彩”的浓厚氛围。〔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15.打造“跟着演艺游沈阳”品牌。打造沈阳旗袍文化周、玫瑰音乐节、“浑河之夏”文化艺术季、沈阳艺术季、非遗博览会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品牌。组织开展四季“村晚”、民族文化展演、美术作品展等文化惠民活动。鼓励演出经营单位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支持利用体育场馆举办戏剧节、音乐节、艺术节、动漫节、演唱会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16.叫响“跟着赛事游沈阳”品牌。培育打造CBA辽宁男篮、中联辽宁男排、中甲辽宁铁人足球等“三大球”黄金主场。积极申办承办足球、赛艇、田径、体操、羽毛球等国际性、国家级体育赛事,全面提升“和平杯”国际青少年足球邀请赛、沈阳赛艇公开赛、沈阳马拉松等自主品牌赛事的国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办好国内省内冰雪专业运动赛事和群众冰雪赛事活动。探索尝试景区门票与赛事门票捆绑优惠销售,围绕赛事推出富含辽沈文化元素的纪念品、文创产品,打造“体育+”消费新场景。〔责任单位:市体育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五)实施丰富融合产品行动。强化科技创新、文化赋能,迭代升级文体旅产品和供给模式,加快培育推出新产品、新业态。 17.推动文艺项目产业化。大力推动杂技艺术作品的创新与发展;提升《沈水之阳》演艺项目的市场感染力,鼓励推出《东北喜事》等原创作品;鼓励演出团队开发IP系列产品。打造大剧院、小剧场品牌,按照“一院一剧”推出特色演艺节目。鼓励文艺院团走进景区、街区、体育场馆等,打造市场认可的文艺作品,形成常态化“驻演”品牌。着力引进实力强的投资商及国际知名创作团队,打造大型文旅实景演出。〔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文联等,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18.促进文创产品研发。激发创意设计活力,鼓励各地区协(商、学)会、企业等单位搭建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广告、传媒等企业建立文化研究中心、创意实验室等机构,提升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广告设计等创意水平。推进创意设计与出版传媒、广电影视、文创开发、文化娱乐、数字文化、休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文化创意衍生元素,推动文化文物资源、非遗资源和主题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推动老字号IP向文创产品拓展。常态化举办沈阳文创大赛并召开文创产品宣发推介会。〔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19.推广沈阳特色伴手礼。鼓励将文化要素、艺术要素、博物馆、书店等引进住宿、餐饮、购物场所。整合“沈阳好贺儿”和“盛京礼物”品牌,推出“沈阳特产”来沈必购品系列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沈阳伴手礼品牌。实施特许经营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重点推出文博创意产品系列、农特产品系列、东北美食产品系列、国货潮牌系列。到2026年,实现沈阳伴手礼专营店在交通枢纽、休闲街区、特色景区的合理化布局。〔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20.创新发展未来业态。加快推动文化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促进文化与AI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融合;建设文化大数据体系;创建国家级、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一机游沈阳”数字文体旅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沈阳数字文化云平台服务功能,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深度合作,推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旅游景区、宾馆饭店开发数字化应用场景,促进可视化呈现、沉浸式体验、互动式传播。完善数字文体旅设施,推进5G、AI、VR 全景、裸眼全息景观等前沿技术深度应用。促进体育大数据开发建设,推进体育场馆、体育公园、体育设施数字化、智慧化、互联化。探索建立文化体育和旅游领域知识产权评估制度。〔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六)实施壮大市场主体行动。大力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头部企业,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重点培育10条产业链,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品牌,为文体旅高品质发展提供支撑。 21.实施骨干企业领航工程。组建沈阳市文体旅产业发展集团,加强文体旅资源整合、优化配置、拓展开发和投资运营。鼓励各地区成立文体旅产业发展公司,注入优质文体旅资产,赋予较强的社会投融资能力、风险防控能力,通过社会融资带动社会资本投资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支持旅行社、旅游景区、宾馆饭店、体育经纪公司等文体旅行业协会或企业联盟发展。〔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国资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22.推动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发挥国有资本引领作用,支持沈阳出版集团等市属国有文体旅企业发展,促进和平区、沈河区、铁西区、皇姑区、大东区、浑南区、沈北新区等区属文旅集团做大做强,促进各区县培育或引进一批综合性文体旅企业。持续推进国有景区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相分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股权激励机制,推动景区专业化运营。建立完善各级文体旅产业基地动态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推动产业基地规范、健康、高质量发展。支持文体旅企业改造利用工业厂房、商务楼宇、体育场馆等闲置资源。〔责任单位:市国资委、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23.促进民营和外资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投资沈阳文体旅产业,开发餐饮住宿、休闲体验、康养度假、旅游购物、文化创意等新产品新业态。创新资源开发模式,鼓励通过依法授予经营权引导社会资本,对一定区域内文体旅资源进行商业经营和公共服务配套综合开发,对传统文化设施、旅游景区、体育场馆进行改造升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民企、外企落户沈阳投资文体旅。〔责任单位:各区县(市)、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24.壮大文体旅融合发展产业链。促进文体旅产业“建链、补链、延链、强链、联链、合链”,支持创意设计、工艺饰品、数字印刷出版、动漫游戏及影视制作、文化演艺、电子竞技、数字文化、现代传媒、非遗文创、冰雪文旅装备制造等10条重点产业链建设。支持发展旅拍经济,鼓励企业打造具有沈阳特色的旅拍品牌。加快推进水上运动、航空运动、电竞运动、运动康复、智能体育用品、在线健身、网络赛事等体育产业新业态链条建设。加强统计分析,完善文化、体育、旅游统计体系,挖掘潜在规上文化企业,推动纳入文化产业统计。〔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七)实施“听劝”服务提升行动。树立主动服务、文明服务、热心服务的行业新风,坚持“主动听、立刻改、用心办”,打造“暖心、舒心、放心、顺心、安心、贴心、爱心、有心、用心、真心”的“十心”服务环境。 25.加强诚信安全体系建设。构建诚信评价体系,完善行业信用监管。强化文体旅服务质量监管,加强联合执法、综合治理。畅通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等投诉平台,充分发挥旅游投诉快速响应处理机制作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落实文体旅经营场所、设施、产品、服务等安全标准,加强安全旅游提示警示。坚持生态优先、保护第一,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文物安全底线。坚持正确方向,守住意识形态安全底线。〔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市营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应急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26.完善“快进慢游”便捷服务。健全城市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提升交通运营效率和管理、配套服务和保障水平,加快交通干线与景区连接线建设,拓展机场、高铁站、汽车站等客运枢纽旅游服务功能,充实旅游直通车、观光巴士、公交旅游专线。完善城乡旅游标识系统,促进自驾游、房车营地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27.健全舒适服务设施体系。鼓励旅游景区、宾馆饭店等对游客中心、停车场、客房等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加快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改造,促进文体场馆建设游客集散中心、“三站一场”设立文旅服务驿站,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停车场节假日和周末免费开放。完善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推动旅行社、宾馆民宿、景区街区服务升级,建立“首席质量官”“标杆服务员”制度,建立旅游服务质量动态监测评价机制。〔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城管执法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28.完善暖心服务机制。推开“我是雷锋”志愿活动,提高窗口单位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导游、领队和讲解员文化素养提升计划,推进“金牌导游”培养,分类开展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丰富“迎且”驿站、文旅直通车等暖心措施,叫响“听劝”“满意沈阳”文体旅服务品牌。〔责任单位:市委社会工作部、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持续推进〕 (八)实施创新宣传推广行动。整合宣传资源和平台,创新宣传推广方式,提高沈阳文体旅名胜、名人、名牌的海内外知名度和影响力。 29.促进全领域宣传“出圈”。强化主流媒体推广,推出“春夏秋冬”四季文旅系列宣传版本。实施新媒体新主流传播工程,加强与国内知名在线旅游平台合作,开展“听劝”故事、网红打卡地、文创精品、文旅达人等品牌宣介行动。推进“沈阳文旅形象大使”计划。推动一批实体取景地跟随影视剧、微短剧热播“出圈”。〔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沈阳广播电视台等,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30.引领区域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文旅产业联盟、体育创新发展联盟作用,联合“7+1”城市和地区策划举办文体旅品牌赛事活动,加强互联互通、平台共享、产业协同。加强与东北地区城市体育协同合作,推动文体旅领域交流合作,促进“圈内市民游起来、圈外游客引进来”。〔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各区县(市),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31.加快发展入境旅游。制定促进入境旅游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推动优化签证通关政策,用足用好沈阳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支持发展入境旅游包机。完善设施场馆便利化服务,推动重点文体旅设施场馆等实现境内外银行卡受理全覆盖,布设外币兑换业务网点。完善“引客入沈”入境旅游激励机制,对旅行社等入境游市场主体开展奖励。〔责任单位: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局、人民银行省分行,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32.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围绕沈阳对外传播的优势特色,从综合品牌、文旅和外国人看沈阳三个维度推进传播渠道建设,打造“魅力沈阳”、“大美沈阳”和“国际沈”TikTok账号,形成品牌矩阵,全方位推介高品质文体旅产业项目、场景、活动、品牌。加强文体旅国际化交流,促进“文艺出海”“文物外展”“文创出海”“体育巡回赛”开展。扩大文体旅国际贸易份额,争取更多国际文体旅企业落户沈阳,在全球讲好“国际沈”故事。〔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市外办、市商务局等,完成时限:2024年取得重要进展,持续推进〕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市委宣传部、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体育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各地区,完善调度机制,强化市区协同、部门协作,通力解决文体旅发展的重大问题。围绕薄弱环节,细化制定专项方案,强化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强化政策支撑。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政策支持我市重大项目、特色项目、品牌活动。进一步完善市级专项扶持政策,重点支持企业引进、重大活动举办、文艺精品创作。鼓励各区县(市)制定配套扶持办法。抢抓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机遇,大力推进文体旅企事业单位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强文体旅项目用地分级分类保障。鼓励成立文体旅融合发展产业协会,规范运营服务,带动会员企业创新发展。 (三)加大资金支持。研究设立市级文体旅融合发展产业专项基金,出台相关金融政策。创新财政投融资杠杆作用,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合理优化支出结构,向重点领域、新兴业态和重点项目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微文旅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推出“文企贷”等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对乡村文体旅项目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提供纯信用贷款。 (四)强化人才培养。制定文体旅融合发展专项人才政策,开辟高层次文体旅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文体旅融合发展行业人才库,打造多元化人才梯队。组建文体旅融合发展专家智库,建设高水平研究团队,促进跨学科、跨领域合作与交流。 (五)注重典型激励。建立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发挥绩效考核引领作用,鼓励创先争优。鼓励各区县(市)申办全市文体旅发展大会,支持承办地加强文体旅品牌创建、推动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开展全市文体旅融合发展项目观摩,选树发布沈阳文体旅“排头兵”地区、年度“排头兵”企业。 文件链接:《关于印发沈阳市争当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排头兵”实施方案和沈阳市深化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2024—2026年)的通知》解读 文件链接:图解《关于印发沈阳市争当打造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地“排头兵”实施方案和沈阳市深化高品质文体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 (2024—2026年)的通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