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地方优秀非遗项目助力外事文化交流活动的提案》(第544号)的答复
孙天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地方优秀非遗项目助力外事文化交流活动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构建非遗文化国际文化交流平台的建议 我市精心打造非遗交流平台,连续10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24年,组织近90个国家级、省级重点非遗项目参加非博会,54个传统技艺展位涵盖我省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充分展示辽沈大地深厚文化底蕴和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此外,还特别设立“医脉相承”展区、“寻味非遗”美食体验区、“非遗伴手礼区”和“塔城非遗展示区”,共吸引逾20万游客观展。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打造更加多样化、国际化的非遗文化交流平台,宣传好沈阳的文化特色。 二、关于推动非遗文化跨界合作模式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入挖掘、整合非遗文化、民族历史文化和风情民俗资源,加快推进民族博物馆建设,推介民族饮食文化,重点推进西塔朝鲜族片区、西关回族片区、沈北锡伯族片区建设,丰富民族文化活动,培育形成风貌有特色、配套更完善、体验更丰富、服务更规范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着力加强文化旅游与多领域多产业交叉融合,互相赋能,围绕历史文化游、红色文化游、工业文化游、研学知识游、民俗体验游、美丽乡村游、生态观光游、冰雪运动游、夜间沉浸游、“福”文化特色游等主题,推出满足游客不同需求的旅游产品和线路设计。每年四季游期间,串联不同场景和活动,策划推出个性化的全城、全季、全时旅游线路,配发手绘电子地图,并通过媒体向游客展示,为游客出行提供指南。下一步,我们将结合自然景观和非遗文化,推出更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吸引外地游客深度了解沈阳。 三、关于加强国际教育与培训合作模式的建议 目前我市的非遗主要培训形式为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活动形式包括项目展演、技艺展示、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等。近年来,我市不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创建活动,每年组织杨氏太极拳、李氏微雕技艺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浑河站小学、和平区南京街第一小学等学校开展活动百余场,通过项目展演、技艺展示、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讲和展示,包括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满族剪纸、刻瓷、相声、炭精绘画、雕刻篆刻等非遗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组织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并邀请入境游旅客体验非遗文化,传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关于推广家乡文化与伴手礼的建议 我市拥有丰富多样的非遗资源,每一项都承载着家乡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底蕴,近年来,我市大力支持非遗传承人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目前我市非遗伴手礼有:满族刺绣研发出真丝海水江崖手包、百安满绣中药荷包、手绣记事本、手绣红包、角包和领带等200余个伴手礼;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牛娃送福》十二生肖等;初春枝、冯元平、李英杰的福、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人物36群芳图、东北八大怪、富春山居图、佰鹤图等剪纸作品;满族布艺的福禄寿喜、福娃抱财系列、虎虎生威、满族婚嫁习俗-备嫁妆等;民间刺绣--荷包喜相逢、福禄寿等。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进一步深入挖掘非遗价值,大力支持推广非遗文化与伴手礼。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