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数字赋能 挖掘传统文化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非遗的提案》(第465号)的答复
孙天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数字赋能 挖掘传统文化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类非遗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数字化传承非遗项目,守护匠人匠心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非遗宣传力度,通过现代科技,进一步宣传推介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云上解码幸福中国——外媒记者云参访”之沈阳“一带一路 一路有你”国际推介日,与相关部门合作,推动将泥人、面人、羽毛画等非遗项目与电竞赛融合。鼓励项目保护单位及传承人运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推介,辽中鼓乐传承人邢大帅抖音平台粉丝量达15.6万。下一步将充分运用“易游沈阳”等平台,利用数字化等手段,不断加强多平台宣传推广,提升影响,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共享非遗魅力。 二、关于“拓宽非遗保护介质,创造性转化利用的建议” 为更好保护记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在十四五期间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对辽三彩烧造技艺等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性记录及宣传展示,并通过中央、省、市等媒体及自媒体宣传沈阳非遗,拍摄制作的“非遗在沈阳”宣传片,被央广网采用播出。通过非遗濒危性项目保护工程,实现了全市43个濒危项目采录全覆盖,累计拍摄影像资料2400余分钟、照片近200张,完整记录项目历史渊源、核心技艺及传承脉络,为后续濒危性项目保护研究提供可靠保障。此外还录制剪纸、面人、刺绣、糖人等非遗课程,并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播出。后续将进一步加强与非遗传承人、相关机构和企业的合作,推动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三、关于“数字赋能非遗文化,创新性弘扬发展的建议” 我市依托沈阳公共文化云平台,全力推进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录入工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非遗资讯获取渠道,实现了文艺资源的广泛共享。目前已完成了260个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录入,涵盖传统戏曲、传统技艺、民俗等十大门类。市民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在线浏览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料,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传承现状。下一步,将继续深化沈阳公共文化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不断完善非遗项目数字化录入与资源共享机制,努力打造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服务平台。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