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传承和发展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第116号)的答复
马晓伟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承和发展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立足《规划》、搭建非遗平台的建议 我市依托沈阳公共文化云平台,全力推进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录入工作,为广大群众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非遗资讯获取渠道,实现文艺资源的广泛共享。市民只需轻点鼠标,即可在线浏览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料,深入了解非遗背后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及传承现状。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继续深化沈阳公共文化云平台的建设与应用,不断完善非遗项目数字化录入与资源共享机制,努力打造更具特色、更具吸引力的文化服务平台。 同时,我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创建活动,活动形式包括项目展演、技艺展示、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等。每年组织杨氏太极拳、李氏微雕技艺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浑河站小学、和平区南京街第一小学等学校开展活动百余场,通过项目展演、技艺展示、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讲和展示,包括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满族剪纸、刻瓷、相声、炭精绘画、雕刻篆刻等非遗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组织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学校、走进社区,传播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 二、关于突出宣传造势、提高区域影响的建议 我市精心打造非遗交流平台,连续10年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22年,我们组织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城市、邀请哈尔滨、长春及郑州、东莞等外省市150余个非遗项目参加线上交流展播,并与辽宁传媒学院合作,设计出“非非”“遗遗”动漫卡通,完成六场节目展演以及15个主会场和8个分会场的非遗超市直播,直播总时长达20余个小时,国家文化云在线上直播,直播观看量超过17万次。同时,非遗展演还在省内的文化馆云、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并经由各类平台在全国二十个省市播出,直播总观看量达37.6万次。2024年,组织近90个国家级、省级重点非遗项目参加非博会,54个传统技艺展位涵盖我省最具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充分展示辽沈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非遗系统性保护成果。此外,还特别设立“医脉相承”展区、“寻味非遗”美食体验区、“非遗伴手礼区”和“塔城非遗展示区”,共吸引逾20万游客前来观展。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充分采纳,打造更加多样化、国际化的非遗交流平台,宣传好沈阳的文化特色。 三、关于围绕乡村振兴、聚焦特色非遗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积极发挥乡村文化旅游在促进社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方面重要作用,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民宿、旅游服务、商贸物流以及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产销,助推乡村特色农业的生产消费,拓宽就业门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法库半拉山子村采用非遗+市集,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祖家坊传统白酒酿造工艺,将非遗体验引入乡村市集,并与传统节日结合,让广大游客在爱新觉罗皇家博物院和老北味酒文化景区体验白酒文化,一桶桶清香四溢的白酒已成为游客的必选商品。沈北新区单家村深入挖掘锡伯族文化和稻米文化,成功打造极具创意的“稻梦空间”品牌,成为我市乡村振兴带动文旅消费、扩大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乡村环境、构建和谐乡村的先进典型,成功获评国家文旅部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是辽宁省唯一入选案例。下一步,我们将充分采纳您的建议,积极推动非遗与农业融合,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支持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 同时,我市也一直致力于拓展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依托“沈水之阳 我心向往——秋韵情意浓”2023沈阳秋季游活动,开通浑南、沈北、苏家屯、新民、法库方向5条“十一”旅游免费直通车线路,将广大游客直接送到乡村旅游重点村、热门景区和乡村市集,由“引客入沈”到“引客入乡”,把“稻梦大米”、米线、祖家坊白酒、新民血肠等特色农产品开发包装成旅游商品,让“人气”招“财气”,激活新的消费场景,促进农民增收,带动乡村经济蓬勃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新的机遇和活力。浑南祝家大集以“特色+市集”,助力乡村旅游,以浓郁的乡土气息,有效促进乡村商贸发展和农民增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打造一批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充分展示我市乡村建设新风貌。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