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四次会议《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提案》(第266号)的答复
鲁莎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提案”收悉, 我们高度重视该提案,经过多单位信息收集和提案内容研讨,现答复如下: 一、数字化管理创新,全面统筹发展规划,完善法制保障 (一)全域普查与数字化建档 空间信息平台构建,完成11个历史街区、487处历史建筑三维激光扫描,建立 “一房一档”电子身份系统,实现GPS坐标绑定与属性数据关联。 (二)规划管控体系创新 1.三维管控技术。在中山路历史街区试点“地上地下一体化”管控,运用BIM技术建立地下管网与地表建筑的空间关联模型,避免施工破坏事件发生。 2.保护更新导则。出台《沈阳市历史建筑修缮技术规程》,针对红砖建筑、日式木构等7类特色建筑,制定37项工艺标准,修缮项目合格率明显提升。 3.智能审批系统。开发历史城区建设项目预审平台,自动比对控高、风貌等12项约束条件,审批效率提升40%,近年来拦截违规建设方案多件。 (三)法治化保障机制 1.责任清单制度。建立包含规划、建设、文旅等9个部门的权责清单,明确47项具体职责边界,形成“问题发现-任务派发-整改反馈”闭环流程。 2.司法保护创新。沈河区法院设立文化遗产保护合议庭,审结涉历史建筑案件多起,建立“专家陪审+技术调查官”制度,提升审判专业性。 当前沈阳已形成"空间数据打底-智能管控支撑-法治体系保障"的特色保护模式,下一步将重点打造东北亚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城市。 二、文旅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活化历史资源为核心,打造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一)数字化赋能历史文脉,重构文旅体验 1.AI技术解码文化基因。沈阳市引入DeepSeek千亿参数大模型,构建多模态交互平台,实现历史文化的智能化呈现。例如,通过AR实景导览技术,游客可扫描沈阳故宫建筑上的碑刻,即时获取三维动态历史场景还原,解码建筑背后的文化内涵。此外,“易游沈阳”平台升级后,提供"千人千面"智能行程规划,结合游客兴趣推荐个性化路线,覆盖多语种服务,提升国际游客体验。 2.数字孪生与虚拟场景活化。开发北市场历史街区数字孪生平台,集成人流监测、业态调控等功能,重大节日疏导效率提升60%。通过5G+8K技术实现文物跨地域联动展览,如沈阳故宫与国内其他博物馆的虚拟文物联展,突破物理空间限制。 (二)工业遗产转型与文化创意融合 1.工业遗迹的文旅化再生。铁西区将31处工业厂房改造为文创空间,如1905文化创意园和红梅文创园,保留工业建筑骨架的同时融入艺术展览、音乐演出等业态,形成“工业+艺术”复合体验场景,吸引年轻群体打卡。2023年,铁西工业遗产片区带动区域年产值增加4.7亿元。 2.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在老北市等历史街区设立活态工坊,将锡伯族刺绣、辽菜技艺等非遗转化为互动体验课程。例如,游客可参与传统木构建筑修复,或亲手制作满族特色美食,形成“前店后坊”的沉浸式消费场景。 (三)沉浸式场景与城市IP打造 1.夜经济与主题化体验。开发浑河夜航、西塔烟火、文创市集等夜间项目,老北市街区通过“龙凤呈祥”光影秀、非遗民俗表演等,单日吸引游客超6万人次。2024年端午节期间,沈阳夜游项目贡献了38.45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0.52%。 2.文化IP的年轻化表达。和平区文旅局长以cosplay、冰球运动等创新方式推广文旅,打破传统官员形象,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同时,沈阳故宫推出“可阅读”IP,结合《黑神话:悟空》游戏取景联动,将古建文化植入流行文化,提升传播力。 2024年沈阳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亿人次,旅游收入超2000亿元,提前完成三年倍增目标。文化认同提升,2025年春节期间,沈阳故宫、老北市等景点游客满意度达95%,非遗体验课程参与人数同比增长120%,文创产品收入突破1.47亿元。国际影响力扩大,沈阳获国务院批复“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定位,文旅融合模式成为东北振兴的文化动能。沈阳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文旅产品,既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利用,又增强了公众的文化认同。 三、沈阳市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融合数字技术的实践体现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 (一)数字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深度应用 1.智能监测体系构建。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等核心文保单位部署248个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温湿度、结构位移等18项指标,为抢修赢得关键时间。古树保护采用"树龄AI鉴定模型",基于激光雷达扫描的年轮数据与图像识别,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北陵公园300年古松已建立数字孪生体,实现生长模拟与病虫害预测。 2.数字修复技术应用。沈阳北塔法轮寺古塔修复中采用多光谱成像与3D逆向建模技术,通过AI对比历代修缮数据,生成最小干预方案。点云数据精度达0.1mm,修复效率提升40%。 (二)文化遗产IP的科技活化路径 中街商业区部署“时空折叠AR系统”,通过LBS定位与SLAM技术实现历史场景叠加。用户扫描现代建筑可触发对应遗址的3D重建,日均互动量超2万次。 文化遗产保护已进入新阶段。未来需在跨学科人才培养、数据开放共享、伦理框架构建等方面持续突破,推动形成可复制的智能文保模式,使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获得新生。 四、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领域通过多维度资金投入机制、规范管理和强化监督,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 (一)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 1.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沈阳市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发展规划,逐年增加财政预算。例如,2025年沈阳市提出文旅项目投资额突破130亿元的目标,其中专项用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比例显著提升。 2.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支持。沈阳市通过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项目,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沈阳市故宫、新乐遗址等均受益于此类资金。辽宁省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中,将红山文化研究院等重点项目落地沈阳,并配套省级资金支持,形成“中央+地方”协同投入模式。 3.社会资本与文旅收入反哺。沈阳故宫等文博机构通过门票、文创收入实现经济收益增长(2024年门票收入1.69亿元,文创收入5485万元),部分收益用于文物修缮和保护,形成良性循环。 (二)规范资金管理与绩效提升 1.严格资金管理制度。沈阳市参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专项资金审批流程,确保资金使用“专款专用”。通过立法明确资金用途,如《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规定资金重点投向历史建筑修缮、非遗传承等领域。 2.强化绩效目标管理。事前目标设定,资金分配前明确绩效指标,如非遗保护资金要求“传承人培养、实物收集、活动参与”等具体目标。事中动态监控,驻市文旅局纪检监察组对资金使用进行季度督查,通过“实地考察+账目核查”确保资金高效使用,并对进展缓慢的项目要求整改。 沈阳市通过“本地预算增长+上级资金争取+社会资本引入”的多渠道投入模式,结合严格的资金管理、绩效评估和纪检监察机制,构建了高效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未来需进一步推动科技监管手段普及,并扩大公众参与,以实现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效化与可持续化。 五、沈阳市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产学研协同创新,逐步形成了系统性、多层次的专业支撑体系 (一)多领域协作与动态管理 1.跨机构专家遴选与分类管理。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动。沈阳市联合东北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高校的历史学、建筑学、材料科学等院系,以及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沈阳故宫博物院等科研机构,建立涵盖文物保护技术、古建筑修复、非遗传承等领域的专家库;分类分层管理。专家库按专业领域细分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数字化修复技术”等类别,并根据职称、实践经验实行三级(资深专家、骨干专家、青年学者)动态管理。 2.专家参与决策与项目实施。项目评审与技术指导。专家库成员参与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保护、新乐遗址数字化建模等重点项目的可行性评估和技术方案制定,确保科学性和专业性;紧急事件响应。针对突发性文物损毁(如2023年某清代民居火灾后修复),启动专家库快速响应机制,组建跨学科团队提供技术支援。 3.国际化学术合作。依托沈阳建筑大学中德节能示范中心等平台,引入德国历史建筑修复技术专家;通过“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与日韩专家建立常态交流机制。 (二)产学研深度融合 1.沈阳故宫博物院与鲁迅美术学院共建“传统彩画工艺实训中心”,学员在专家指导下参与太庙梁架彩绘修复实践。 2.举办“辽宁省文物修复职业技能大赛”,联合国家文物局开展陶瓷修复师、古建筑木作工等职业资格认证。 3.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每年举办“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技术高级研修班”,邀请故宫博物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专家授课。 (三)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 《沈阳市“十四五”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要求“建立不少于200人的市级文保专家库”,并将专家咨询纳入重大项目审批前置程序。对参与文保项目的高校团队给予科研经费补贴(如沈阳建筑大学古建筑结构安全评估项目获市级专项补助120万元)。 感谢您对沈阳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5年4月8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