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关于建设沈阳非遗文化沉浸式体验特色街区的提案》(第002号)的答复
王东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沈阳非遗文化沉浸式体验特色街区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沈阳非遗工作的关心,您的《提案》我局领导高度重视,我局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研究,责成相关处室进行细致梳理。对于您提出的建议,我们认真研究和充分调研,并予以采纳。 一、关于集中优势,加大非遗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的建议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我们不断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近几年来,借助现代科技,积极推进非遗与科技的融合,通过认定、记录、建档,公布了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了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有22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其中东北大鼓、辽菜传统烹饪技艺、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等10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沈阳相声、刻瓷、初春枝满族剪纸等5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有209人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刘敬贤、霍大顺、吴吉山等10人被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立维、初春枝等38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从2018年开始,为了更好保护记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我们每年都投入20余万元,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性记录及宣传展示。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影响,与相关部门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沈阳 2020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宣传展示活动暨“非遗购物节”。并连续7天7场7个点位,通过抖音号现场直播2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20位代表性传承人展示高超的传统技艺,实现传统非遗与现代媒体“跨界”合作,吸引了1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鹿鸣春传统技艺经典澄沙包及香鸡现场秒光,“胡魁章制笔技艺”视频被“新华社”刊发,中央、省、市媒体对“非遗购物节”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与网信办等部门合作,将泥人、面人、阚氏羽毛画等非遗项目与电竞赛融合,参加第二届王者荣耀全国大赛第三期-东北大区联赛等;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云上解码幸福中国——外媒记者云参访”之沈阳“‘一带一路’一路有你”国际推介日,通过现代科技,进一步宣传推介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您提出的“关于集中优势,加大非遗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今年计划将根据国家文旅部和省文旅厅的工作部署,结合沈阳实际,开展非遗资源普查,依托先进数字科技,对沈阳非遗资源进行数字化采集。同时根据“沈阳市文化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在推进非遗博物馆的建设中,要依托AR/VR技术、全息投影、数字交互等现代数字技术对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立体式呈现,建设集非遗展示、收藏、研究、传承、教育、互动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博物馆。 二、关于推进非遗+文旅深度融合,打造“魔力非遗,梦幻沈阳”沉浸式主题体验街区的建议 近几年,在挖掘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进非遗与文旅的融合发展,组织东北大鼓、沈阳“仨拉击”、相声、沈阳吴氏北派布袋木偶、面人汤技艺、刘氏民间剪纸技艺、沈阳桮小丽满族民间刺绣技艺、金氏绳结技艺、沈阳王氏泥人制作技艺、李氏民间掐褶纸、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沈阳满族民间传统服装制作技艺、锡伯族传统射箭、锡伯族蝴蝶舞等百余个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参加沈北啤酒美食节、3A级景区“稻梦空间”泥巴节、皇姑区塔夜市美食节及市民文化艺术节、浑南之夏等夜经济活动、全国纺织非遗大会、北市庙会、丰收节等,走进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沈阳世博园等,为游客展示展演互动体验,传承传统文化。每年在北市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暨“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百余个非遗项目参加展示活动,在中街举办灯会,参展互动的非遗项目数十个,不断引导非遗项目集聚。目前,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张氏传统戏服制作技艺、关东微雕、马家烧麦、辽菜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已落户沈阳中街和北市场。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组织引导非遗项目集聚,今年6月将在老北市3A级景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暨“第七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组织参展参演互动的非遗项目160余个,并邀请哈尔滨、长春、辽宁中部7城市的非遗项目参展表演,努力打造“魔力非遗,梦幻沈阳”沉浸式主题体验街区。 三、加大校地、校企合作,集中优势,打造特色非遗文创产品的建议 为更好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我局每年都组织数百余人次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数百余个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展会等,已分三批次批准设立了南昌新世界学校、和平区南湖街道、铁西区繁荣社区、沈阳北市摔跤俱乐部、新民市卢屯乡雪打灯工艺品制作厂等100家非遗传习基地;辽菜传统烹饪技艺与沈阳市和平区职业培训学校、沈阳外事服务学校合作,李氏民间掐褶纸、满族布艺等与沈阳旅游学校合作,沈阳关氏皮影、锡伯族传统射箭与沈北新区蒲河满族学校合作,杨晓桐满族刺绣传统技艺、白清寨泥塑民间技艺与鲁美学院合作,关氏传统锔瓷技艺、王氏泥人、钟氏刻瓷技艺等在学校、社区都有工作室,许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聘为院校的客座教授。李氏民间掐褶纸与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合作,举办线上掐褶纸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冯元平、杨桂臣等代表性传承人多次与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等院校及部门进行文化交流和教学活动,许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聘为院校的客座教授。同时,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非遗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积极组织引导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和生产性保护。满族刺绣研发出真丝海水江崖手包、百安满绣中药荷包、手绣记事本、手绣红包、角包、和领带等200余个文创产品;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牛娃送福》十二生肖等;初春枝、冯元平、李英杰的福、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人物36群芳图、东北八大怪、富春山居图、佰鹤图等剪纸作品;满族布艺的福禄寿喜、福娃抱财系列、虎虎生威、满族婚嫁习俗-备嫁妆、等百余个文创产品;民间刺绣--荷包喜相逢、福禄寿等;陈氏金属浮雕工艺财神到、人物像等;金氏绳结富贵、如意等、鲁氏棉花画连年有余、庆丰收等;辽三彩烧造技艺的辽瓷系列产品;郑氏传统风筝制作的金牛送福、紫燕咏春等;李氏民间掐褶纸的金牛送福、红红火火过大年、灯笼、玉如意等;沈阳王氏泥人制作的《关东风》系列泥人;林氏传统剪纸技艺(团花)我爱你我的祖国系列作品等,全市221个市级非遗项目,目前有数千余个文创和衍生产品,新冠疫情前,杨晓桐满族刺绣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董义根雕千余万元、辽三彩烧造、阚氏羽毛画、李氏民间掐褶纸等产值数百万元。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组织引导非遗项目进一步加强与校企的合作,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的人才及资金优势,开展收徒授艺和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共同开发具有沈阳地域特色的非遗特色文创产品,举办沈阳非遗文创产品创意大赛、展示、展演等活动,传承传播传统文化,丰富着群众文化生活,助推社会沈阳经济发展。 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1年5月12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