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关于促进我市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提案》(第54号)的答复
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促进我市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凝聚共识、深入融合,健全乡村文化旅游规划体系 转变思想,增强融合发展意识,确立示范带动、突出特色、可持续发展三大指导原则。响应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编制完成《沈阳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18—2025年)》。在《沈阳市文化旅游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按照“重点集聚、廊道生长、全域渗透”的发展路径和“东山西水,北美南秀”全域旅游城市发展新格局,依托沈阳良好的美丽乡村基底,以乡村风貌、特色产业、山水生态、文化民俗为核心吸引,以保留乡村记忆、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旅游增收富民为终极目标,科学谋划乡村旅游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按照郑滨副市长关于“结合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实际,全力推进全域旅游城市建设”的工作指示,我局已启动《沈阳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实施细则》编制工作,重点打造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全域乡村旅游目的地。 二、精准定位、把握力度,增强乡村文化利用与乡村旅游融合效果 1.强化农村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面向全市涉农区、县(市)开展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通过普查登记全面摸清农村文化遗产的数量、分布、类型、所有权性质、保存现状等基础信息,为后续保护利用打好基础。高度重视全市农村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对农村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未列级)建立文物基础档案,对已经进行了考古勘探的,没有盗掘风险的不可移动文物设立标志碑牌,加强农村不可移动文物的看护及巡查工作,确保文物安全。拓展农村文物利用途径,规划并启动叶茂台古遗址公园、石台子山城遗址公园、石佛寺城址遗址公园等建设工程,更好的发挥文物的历史传承作用。 2.开展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工作。加强对乡村历史文物的保护修缮工作,开展对法库县吉祥寺、康平县天主堂、新民市辽滨塔、清真寺、沈北石佛寺塔、白家台烽火台(长城遗址)等文物的修缮工作,确保乡村文物安全。积极搜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开展视频、图片记录和口述史采录等工作,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加工创作,创新推出具有影响力、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新时代文艺作品。起草制定《沈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细则》,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包括乡村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行为。 3.开展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推进对乡村地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挖掘和培养,助推乡村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其提供文化资源及人才保障。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的非遗资源,推动符合条件的乡村非遗项目列入沈阳市第九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积极鼓励乡村地区传承人申报市级非遗代表性人,对符合条例的传承人认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对乡村地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考评,对考评合格的传承人发放补助。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乡村)“两进”活动的开展,每年组织100余人次传承人和100余个非遗项目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和景区开展非遗传承展示、展演宣传活动,通过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互动,零距离体验非遗,不断扩大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好促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4.建设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充分利用我市现有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搭建全市统一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将全市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统计数据和音视频资料等历史文化遗产录入系统,形成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数字化资料库,提高全市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结合我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内建设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档案馆(室)。 5.推动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与农、林、渔、牧、副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乡村旅游后备箱工作。培育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参与性强、设施完善、服务精细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林家乐等休闲产品,扶持培育了富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王士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锡伯龙地创意农业产业有限公司等24家乡村旅游商品品牌,并通过市级媒体矩阵平台广泛宣传,使我市乡村旅游商品知名度得到不断提升。深化全市82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沈北新区稻梦空间、浑南区棋盘山开发区、新民市三农博览园与清宫中医药文化产业基地、辽中汉夏中医药养生文化产业基地等,依托乡村特色资源,以农业+文化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产业园建设。 三、深挖内涵、注重体验,推进乡村旅游产品升级 1.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2022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鼓励农事企业与具有旅游资源的乡村结合,发展集生产加工、观光旅游、消费体验一体化发展的体验业态。建设一批市级美丽休闲乡村,积极推介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镇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打造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一是推进休闲农业重点项目,积极推进2022年我市都市休闲农业谋划项目。二是创建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市级美丽乡村,积极推介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镇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三是培育创建我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线路并择优向省和国家推荐。四是整合推进“拾光逸栈——北沟小筑共享农庄”、鑫隆农业观光科技园等乡村旅游项目建设。 2.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村)建设。在开展沈阳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方案和评定标准编制工作的基础上,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指导各区县(市)文旅局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等重点工作,开展沈阳市乡村旅游重点村(示范村)创建工作。截止到目前,沈北新区石佛一村、法库县半拉山子村已入选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沈北新区单家村、苏家屯马耳山村等6家单位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康平县郝官屯镇小塔子村、辽中区刘二堡镇皮家堡村等18家单位获评“辽宁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3.大力推进重点涉农景区建设。下一步,重点推进沈北七星山、苏家屯马耳山、浑南棋盘山等三个涉农景区项目建设。沈北新区七星山景区推进矿山边坡覆绿,古塔周边景观提升,游步道设置等方案深度设计工作。苏家屯区马耳山景区启动综合服务组团、景区游览路和登山游步道建设。浑南棋盘山启动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总规方案编制。 四、深化改革、推出惠民政策,搭建对接平台 1.推进沈北新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建设。出台《沈阳市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展旅游项目审批试点工作方案(试行)》,推进沈北新区农村宅基地制度试点改革。一是“宅基地使用权自营”模式。以马刚街道中寺村为代表,20余户家庭利用自家宅基地建设餐饮、采摘、住宿为一体的“农家乐院”。 二是“宅基地使用权入股”模式。以黄家街道腰长河村为示范,村集体整合建设用地117亩,进行乡村文旅项目的开发建设。三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模式。以兴隆台街道单家村为试点,村集体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收拢10宗闲置宅基地,开发“稻梦小镇”民宿旅游项目。四是“宅基地使用权合作经营”模式。依托“稻梦空间”、“稻梦小镇”等文旅项目,兴隆台街道大孤柳村由集体经济组织牵头,带动农户开发生产休闲食品。五是“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模式。兴隆台街道大孤柳村开展试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与6户达成永久性有偿退出协议,村集体利用腾退处的宅基地,发展适宜的产业项目。六是“整理宅基地复垦”模式。财落街道毕家等村镇利用拆迁后的宅基地进行复垦,预计增加水田500余亩。 2.持续举办沈阳市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券活动。以“传奇盛京 魅力沈阳”为主题,2021年共计向沈阳市民及外地来沈游客发放1100万文旅惠民消费券。实现核销兑付的消费券累计17.1275万张,1100万补贴金额全部实现核销,核销效率达100%。消费券活动充分激发了沈阳文旅行业的参与热情,宾馆酒店、旅行社、电影院、旅游景区、文博场馆等11大类文旅行业474家商户参与活动。其中,包括沈阳森林动物园、世博园、怪坡、方特欢乐世界等10余家沈阳知名景区参与活动,共计带动景区场景交易超33万元,覆盖人次近7000人。下一步,我局还将继续举办2022年度沈阳市文化旅游惠民消费券活动并发放1000万元文旅惠民消费券。 3.创新城乡资源与消费需求对接平台。全力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品质与质量。组织全市9个涉农区县、28个涉农景区、18个特色精品示范村(乡村旅游示范村),按照“弘扬特色文化、开发特色商品、创办特色活动、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乡村经济增长”的乡村文商旅融合发展模式,深入开展编写村域讲解词、编排文艺表演、送戏下乡、开设农户集市、设计“美丽乡村一日游”精品线路等工作,重点指导18家乡村旅游示范村,建立完善村域“一景、一餐、一集市、一民宿、一演出”的乡村旅游产品业态体系。创新搭建城市居民与美丽乡村资源互换、消费需求对接平台。重点举办“沈阳市美丽乡村文化旅游惠民消费一日游”活动,仅疫情前的2019年度就组织了1.3万名市民到18家示范村免费参加一日游活动,游客直接购买村民自产农副产品交易总额达到57.6万元,人均消费达44.3元,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 五、全面着眼、加大投入,增强涉农公共文旅服务效能 1.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提效能、补短板。2019至2021年我市累计投入9289.5万元,用于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累计新建102处村文化广场、改造提升旅游景区游客中心37座、新建改建旅游厕所300余座、扩建改建景区停车场36处、新增更换景区导览标识916块、推进乡村民宿项目82个。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程,启动了地面数字无线覆盖工程,协调推进“全国一张网”整合工作,成立了有线网络整合领导小组。 2.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组织开展了第三届“沈阳合唱节”、“阅读沈阳·书香盛京”阅读推广工程、沈阳市群众文化系列展示活动,开展了“结对子、种文化”“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文化下乡”等系列城乡文化惠民活动。 3.涉农景区智慧化建设提质升级。持续推进“多游一小时”场景建设,在乡村A级旅游景区开展网络售票、门票预约、信息采集、智能闸机、导航导览、语音讲解等数字化项目建设。 4.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下一步,交通部门按照国家要求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重点推进农村公路与产业融合发展工程,通过大力发展“农村公路+”模式,结合乡村产业布局和特色镇建设,促进农村公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乡村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建设,改善农村主要经济节点对外公路交通条件,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探索支持农村公路“路衍经济”发展路径。 六、点线结合、强化推广,创新旅游产品体系 提升乡村旅游文化品质,做好动线规划设计。结合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出七大主题红色经典线路。如:初心使命薪火相传(沈南第一个党支部纪念馆—辽牙军旅文化体验园—新民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员教育基地—沈阳三农博览园—石油文化博览园)、丰碑永驻英雄不朽(秀水河子战役纪念馆—谢荣策革命烈士墓—东北解放纪念碑—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和纪念馆—国防教育主题公园)等。针对疫情常态化下城市周边游、周末游不断增热的特点,结合乡村风光、生态康养、采摘休闲、民宿民俗等,推出法库县半拉山子村和公主陵村一日游、苏家屯区马耳山白清寨村和杨城寨村一日游、康平县黑山村和小塔子村一日游等20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并通过沈阳四季游活动宣传发布,为游客出游提供方便。与沈阳日报社联合开展“大美沈阳”媒体采风四季行活动中,特别邀请国内知名媒体、旅游达人、自媒体团队走进沈阳乡村。媒体行团队先后来到苏家屯区、沈北新区、浑南区、康平县、法库县等沈阳文旅资源丰富的区县,从媒体专业视角出发,形成了“春风十里不如你、杏花春雨等着你”媒体春季行邂逅康平杏花节、“在鱼梁鹤影中捕捉神奇风光”夏季游之法库县等多篇系列深度报道,带领广大网友领略沈阳乡村风貌、山水风光、历史人文等。2020年“十一”期间,因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神笔马亮》而火爆全国的沈北新区稻梦空间景区,共接待游客达6.3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20.1万元,分别取得同比增长52.3%和17.4%的骄人成绩。 感谢贵委对沈阳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2年5月23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