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关于深度挖掘传承沈阳历史文化的提案》(第75号)的答复
徐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度挖掘传承沈阳市历史文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一)文物资源情况 全市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541处,依法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8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4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4处)。经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量为60031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53家。列入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名录的21家,其中辽宁省博物馆、沈阳故宫博物院、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二)历史建筑、历史街区资源情况 历史建筑236处552栋;省级历史文化街区3处——沈阳方城、中山路、铁西工人村;历史文化名村3个——沈北新区石佛寺村、法库县叶茂台村、新民市辽滨塔村,其中,石佛寺村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4个——沈北新区石佛寺一村、沈北新区石佛寺二村、法库县公主陵村、法库县叶茂台村。 二、文物保护基础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法规体系。出台《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支持鼓励政策(试行)》,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 二是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和建设。2020年9月,公布了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9处。积极申报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2021年3月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十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革命类)中,我市沈阳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旧址(陈云旧居)等5处文物保护单位成功入选。 三是加强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以沈阳市政府文件形式公布《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部分)第三批(部分)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通知》。建立完善3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补充109处文物建筑测绘档案。聘请111名文物看护员,对野外无使用单位的文物进行看护。 四是实施沈阳历史文脉研究工程。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开展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研究,组织专门力量对新乐文化、长城文化、辽金文化和工业文化进行研究,形成新的成果。目前,市文物局编制了《沈阳历史文脉研究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研究课题项目库。2022年,计划完成6项新乐文化课题研究. 五是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工作。积极推进《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中文物保护项目实施,完成张学良旧居东围墙基础加固及墙体修缮、沈阳故宫大政殿组群台明修缮、王明宇公馆旧址维修、南满医学堂旧址修缮等文物保护工程。目前,正在实施的工程包括沈阳故宫油饰彩画二期、张学良旧居红楼群、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等文物修缮工程。 三、积极推进文物利用工作 (1)实施博物馆“百馆”工程。 为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探索多元的文物活化利用方式,我市实施“百馆”工程,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文物建筑建设博物馆,提升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传承与博物馆文化服务水平。为进一步推动“百馆”工程建设,市文物局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文博展览展示场所调查摸底工作,在现有展馆的基础上,拟每年新增加15家左右博物馆,力争通过3年的努力,建成拥有100家以上文博展览展示场馆的 “百馆之城”。编制了《沈阳市博物馆“百馆”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征求意见稿)》,起草了《沈阳市博物馆事业发展扶持办法》,目前正在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2)开展文物历史建筑可阅读工程。 为进一步彰显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内涵,扩大文物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影响,推动文物旅游融合,我市开展了文物历史建筑可阅读工程,为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建筑类)及重要历史建筑加挂简介牌并附加二维码,介绍文物或历史建筑的名称、年代、建筑风格、简要背景等。目前,已经完成文物历史建筑可阅读工程(一期),为103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历史建筑加挂简介牌并附加二维码,通过文字、影像等方式介绍文物或历史建筑的名称、年代、建筑风格、简要背景等内容。2022年,开展文物建筑可阅读工程(二期),拟为30处文物建筑加挂二维码简介牌。 (3)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数量和质量得到提升。沈阳广电传媒文化博物馆顺利通过省文物局备案确认,使我市备案博物馆数量增加为21家。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顺利通过第四批全国博物馆评估定级,晋升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陈列展览推陈出新,主题活动丰富多彩。启动推进沈阳“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活动。组织开展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中共满洲省委与东北14年抗战》巡展、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铭记历史 守望和平”开学第一课及主题研学等活动。组织完成“5˙18国际博物馆日”宣传、“沈阳市抗击新冠疫情纪实展”等活动。推出沈阳故宫博物院《皇帝贺岁——清宫年事文物特展》、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印记˙中国革命历史版画展》等40余项陈列展览。 “线上博物馆”内容丰富,传播广泛。策划推出“阅读沈阳”可移动文物线上展览《国宝在沈阳》栏目。组织全市博物馆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积极应用微信公众号、官网、线上直播等网络方式,开辟线上宣传活动。沈阳博物院官方微博推出“线上约会博物馆”等多个微博话题,主推馆藏精品。多个话题的当日阅读量超过百万,总浏览量达8.9亿次,全国30余家重量级媒体转载报道。推出电子海报日历“沈博日历”,以视频放送形式,展示多家博物馆特色风貌。云探馆、云直播和云课堂已成为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我市博物馆为公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手段。 数字化项目多点突破,稳步推进。大力推进“沈阳故宫博物院智慧博物馆建设”“清宁宫测绘扫描与三维数字化展示应用”“沈阳故宫虚拟博物馆二期”等9项沈阳故宫数字化博物馆项目。其中“精品临时展览720°数字化存储与互联网展示传播”“敬典阁精品文物数字化互动展示”“原状陈列展览720°数字化存储与互联网展示传播”3个项目已完成,观众可在线上进行体验;“沈阳故宫博物院智慧博物馆建设”“清宁宫测绘扫描与三维数字化展示应用”“沈阳故宫博物院虚拟博物馆”3个项目已完成施工等待应用;“沈阳故宫博物院3D智能官网项目”、“沈阳故宫虚拟博物馆二期”正在稳步推进。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2年4月24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