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关于深度挖掘和弘扬传承沈阳历史文化的提案》(第378号)的答复
苏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度挖掘和弘扬传承沈阳历史文化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深挖内涵,合力营造的建议 1.文化固本,凝练精神 沈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全市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541处;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单位53家,国有可移动文物收藏量为60031件/套;各级各类博物馆、陈列馆、纪念馆30余家,列入国家文物局全国博物馆名录21家。 近年来,我市在全面摸清文物资源基础上,建立了文物资源数据库,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革命文物、长城遗址等资源调查。实现了23处城址文物模型数字化、文物信息数字化、文物资料数字化保存。完成了96处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测绘工作、314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制作工作。实施了清福陵建筑群修缮工程、故宫太庙建筑群、中东铁路建筑群等20余处文物修缮工程。文物研究工作取得突破,历时7年编制的《沈阳文物志》正式出版,整理汇编了沈阳市180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讲解词,编辑出版《沈阳抗战遗址遗迹通览》。自2019年底,沈阳施行《沈阳市工程建设项目考古勘探管理办法(试行)》以来,完成10项基本建设考古发掘工作,小张尔南遗址、上马遗址、杨官屯遗址等考古发掘成果,完善了沈阳古代文明发展的时空序列,延伸了沈阳的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下一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以“文化沈阳、历史沈阳、山水沈阳”为主线,充分挖掘“一宫两陵”世界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禀赋。贯彻落实总书记“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工作要求,开展对沈阳地区辽金时期城址调查、沈阳地区燕秦汉和明长城以外的长城遗址补充性调查。持续推进新乐文化、长城文化等文化研究,发表阶段性研究成果。继续推动学术科研成果转化,推进《沈阳农业大学后山旧石器遗址考古发掘报告》《沈阳考古文集》(第8、9集)《盛京城考古》等考古科研成果的编写出版,以及张家窑林场辽墓群、北崴遗址考古发掘资料整理工作。努力在知识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形成新的成果,使沈阳的历史脉络连贯起来、清晰起来、丰富起来。加强非遗保护传承,组织开展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评审工作,开展濒危性非遗项目抢救工作。围绕塑造“英雄城市”形象,创排英雄题材主题精品剧目,策划设计英雄主题研学游路线,推出“抗战精神与沈阳”专题展览,开展英雄题材公益电影百场展播,梳理宣传沈阳英雄历史事件、英雄人物。 2.统筹资源,搭建平台 2021年,出台了《沈阳市文化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等9个文件,形成了举全市之力统筹推动文化旅游工作新局面。重大文旅项目加速发力,完成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基本陈列改陈项目,举办了纪念“九一八事变”90周年撞钟鸣警仪式。沈阳博物馆、北大营旧址陈列馆项目建设完成并正式开放。红楼群筹建历史文化展区、满铁奉天公所等项目正在全力推进。沈阳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工作高标准通过国家文物局评估,形成了“沈阳经验”。 文旅产业不断发展,出台了《沈阳市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认定管理办法》《沈阳市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提质扩容的行动计划》,发放文旅消费券1100万元,启动了“多游一小时”场景建设,推出沈阳红色旅游七大主题线路。中街、老北市入选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沈阳中街、红梅文创园入选文旅部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沈阳市成功入选2023年“东亚文化之都”候选城市。 下一步,持续开展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规划和保护工作,以各级文物为依托,深入挖掘梳理文脉,做好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村规划和保护工作,把历史遗存保护与城市更新改造有机结合起来。依托文物遗址遗迹,打造旅游新热点,重点推进新乐遗址公园等精品工程,继续推进沈阳方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活化利用文物资源,推出一批新的文化旅游打卡地,依托肇新窑业办公楼旧址筹建肇新窑业陈列馆。依托大亨铁工厂办公楼旧址筹建大东区民族工业文化博物馆。依托沈阳考古讲堂、考古成果巡展、“云考古”等活动,拉近群众与文物、历史、传统的距离。继续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公共文化物联网平台。 二、关于活化资源,创意为先的建议 文艺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2021年,建党百年主题文旅活动精彩纷呈,创作演出了杂技剧《忆·华年》等主题剧目,呈现沈阳百年故事图景。举办了“讴歌百年光辉历程 激发沈阳振兴力量”群众文化晚会,开展了《永远的丰碑—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员会史实展》等“百年·百场”主题展览。舞台艺术成果丰硕,京剧《关东女》入选中国京剧节展演剧目,评剧《过大年》入选全国建党百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杂技剧《炫彩·中国》入选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成功举办了2021沈阳艺术节,推出了10余个主题单元,100余项演艺与展览及交流活动。 下一步,持续繁荣舞台艺术。围绕讲好沈阳故事、英雄城市主题,出精品攀高峰,创排音乐剧《锋刃》等剧目。打磨提升京剧《关东女》、话剧《国徽》,冲击国家级大奖。依据《沈阳市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行动方案》,推进沈阳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建设。 三、关于科技赋能,设计赋联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围绕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深入研究产业定位和产业集聚,坚持把文化和科技融合作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文化装备、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等领域持续发力,沈阳体验科技获评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不断加强非遗保护传承交流与发展,连续多年举办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制作非遗项目数字化保护展示宣传片,展示传统戏剧、曲艺、传统医药等,营造了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目前,沈阳公共文化旅游服务数字化建设还相对滞后,数字化文旅应用场景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下一步,我市将加快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建设,聚焦文创内容生产中心、文创产业融合中心、文创休闲体验中心,制定《文化产业链和旅游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措施》,培育文化创意企业和业态。持续实施文化旅游数字化提升工程,推进数字景区建设,实施“多游一小时”场景建设。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实施公共文化物联网平台。增强文化领域自主创新和应用能力。围绕红色文化、英雄城市等主题,举办系列主题展览、论坛、学术交流等活动。继续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活动。策划举办第八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四、关于品牌营销,扩大宣传的建议 为培育“传奇盛京 魅力沈阳”文旅品牌,我市多次赴郑州、上海等客源地宣传营销,开展了“大美沈阳”媒体冬季行、“沈水千年 天眷盛京”网络创意营销等活动,出台了《“一宫两陵”品牌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举办了沈阳都市圈四季游、“京沈高铁沿线城市互动营销”活动。沈阳故宫凤凰楼与文溯阁荣登中国历史文化名楼。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上榜纪念类博物馆海外影响力全国前十。开展了沈阳市文物历史建筑可阅读工程,为103处文物历史建筑加挂二维码,实现文物历史建筑“可阅读”, 彰显了沈阳历史文化名城内涵。 下一步,以打造“传奇盛京 魅力沈阳”沈阳文旅品牌为目标,推动文旅宣传营销借势出圈。 1.优化宣传载体。实施对外精准营销工程,赴郑州、上海等客源地进行宣传推介。实施自媒体提质工程,深化与沈阳日报全媒体战略合作,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宣传推介沈阳优秀文旅资源。 2.打造沈阳文旅IP。加强“一宫两陵”文创产品开发,提升“礼物”品牌IP。实施文旅品牌打造工程,开展百项沈阳文旅IP评选,举办沈阳冰雪节、四季游等活动。实施城市形象塑造工程,在“三站一场”建设文旅展示中心。实施青年友好型文旅品牌创建工程,开展“魅力沈阳 青春力量”文旅新场景打造活动。 3.扩大对外交流合作。策划举办2022东北亚文化旅游创意博览会。开展“东亚文化之都”创建工作。深化沈阳都市旅游圈文旅一体化。开展京沈文旅交流合作系列活动。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2年4月28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