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关于推动沈阳创意产业发展的提案》(第0462号)的答复
刘庆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沈阳创意产业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沈阳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关于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政策,通过引进文化创意重点项目、培育文化创意领军企业、打造创意与历史文化、工业、农业、科技等产业融合产品,使我市文化创意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空间不断拓展,内容更加丰富,有力地促进了文化消费增长,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针对您提案中提出的文化产业核心产业缺乏、产业链不完整、人才匮乏等问题,我们认为切中要害,找出了我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和症结所在,特别是在当前文化创意产业竞争愈加激烈且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的形势下,能破解上述问题,对我市能否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强有力的城市发展竞争力至关重要。为此,未来我市将坚持大格局引领、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对表先进城市,深入推进与相关产业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融合“文化+”战略,挖掘提升存量,培育创新增量,着力走出一条以文化创意提升相关产业内涵和附加值的发展路子,推动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为高质量发展集聚动能。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努力。 一、加快培育壮大核心产业 一是促进传统核心企业改造升级。发挥我市电视机制造、机制纸及纸板制造、书和报刊印刷业、有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等优势产业,加强领军企业的培育,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智能制造、数字现代科技等手段,实现企业的升级改造,推出适合不同人群的多元化、多角度、体验性强的产品。同时,加强与腾讯、携程等大型网络平台的合作,积极开发融媒体、网络平台、智慧化关联业务,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和质量。大力推进沈阳日报融媒体实验室建设,支持沈阳电视台与新松机器人合作创建全国广电领域首个院士工作站,组建广电智能科技“艺卡联合实验室”,推出首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艺卡智能移动拍摄系统”,成功填补国内广电领域技术空白。 二是推进一批重大文化创意项目建设。侧重打造文化创意、工业创意、农业创意特色,继续推动苏宁国际文化创意智慧产业小镇项目、中晨电影小镇项目、奥斯卡演艺酒吧文化综合体项目等文化创意项目、沈阳北市场文化商贸特色街区、中东砂之船奥莱文旅综合体项目、工场等文旅创意综合体项目,截至5月21日,我市正在整合推进文旅项目59个,其中:各区新建涉旅项目20个,续建项目34个,改扩建项目5个。项目总投资1687.5亿元,今年计划投资160.58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额17.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额2亿元(含)以上项目15个,当年计划投资额 1亿元(含)以上项目20个。 三是开展文化核心企业挖潜工作。围绕互联网信息服务、文化制造、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文化科技等相关领域,挖掘潜在规上文化企业,通过调整或采取业务剥离等办法,推动纳入文化产业统计体系,并会同发改、工信、商务、文旅等市直部门,做好规上文化企业的跟踪和服务,确保,将合规企业升规入库。2019年,全市共290家文化企业升规入库待认定,其中大部分是文化创意企业。 二、延伸文化创意产业链 一是实施文旅休闲产业链整合工程。增强文化创意资源的聚合力。以实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三年行动方案》《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三年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契机,以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工业文化为主线,规划实施91个项目,今年正在实施52个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北市、八卦街、九趟楼、红梅味精厂、老龙口历史片区更新利用等9个项目。沈阳市博物馆建设项目、利用红楼建筑群筹建历史文化专题展区项目、沈阳故宫文物展馆建设项目等15个项目正在推进,计划实施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高压开关厂历史片区、大亨铁工厂等40个项目,全面提升我市历史文物的保护利用水平和综合功能,加快提高文化聚合力。打造创意文化消费聚集区。依托业态集中、消费活跃的商业街区,将特色文化符号有机植入现代商业,特别是利用好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长安寺等文化资源,抓好中街步行街改造提升工程,打造文商旅消费目的地。充分利用商业闲置空间,以繁荣“夜间经济”为突破口,赋予新的文化内涵,扩大优质服务供给,突出抓好太原街步行街、中山路欧风街和西塔朝鲜族风情街的统筹规划建设,为老街区植入更多的文化基因,打造“一站式”体验消费集聚地。实施“文旅服务+”提质升级工程。以实施《沈阳市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方案》为契机,重点推进121家旅游景区、81家旅游星级饭店、368家旅行社、旅游餐饮、旅游交通、智慧文旅、旅游安全7个方面、138项具体任务。加快沈阳方城提升改造和沈阳植物园提升改造,编制“一河两岸”、棋盘山旅游度假区、北市场三个区域的文旅提升规划,全面提升文旅产业各要素配套水平。打造文旅商一体化休闲综合体。借助现有的旅游观光资源、大型游乐设施,依托在建的红星美凯龙主题公园和恒大童世界、水世界等,探索发展“首店经济”“公园商业”,打造个性化消费策源地。同时,适应城市发展和人口集聚的新趋势,超前布局相应的重点商业街区。 二是加快提升文化产业园的建设水平。近年来,我市产业园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壮大,对繁荣文化创意产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同质竞争、业态雷同,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我们要更加注重产业园区的统筹规划问题,坚持空间规划和业态规划同步的原则,避免产业园的同质化;另一方面,继续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引导产业园特色化发展,注重产业园的业态扩张能力的评估,提升入园企业要素连结和配套的辅助功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经济效益。去年底,市委文改办出台了认定命名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两个暂行管理办法,认定命名了28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近期,将根据园区开复工情况,对已认定命名的园区(基地)进行年度复核,对不合格的要进行整改,对运营优秀进行重点培育,同时将认定一批市级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 三是创新新业态产业链的培育。发挥龙头作用。发挥沈阳百万星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电竞企业、沈阳盘古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沈阳不凡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闪米”短视频APP平台企业、体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数字科技企业等作用,大力发展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培育互联网文化传播平台品牌,打造数字技术领军企业。加快梳理新兴业态配套产业和周边产业企业名录,为资源整合和配套提供支持。用科技赋能新业态。大力推动动漫、电竞、网络、创意数字等产业与新技术融合,借助实施沈阳市5G产业发展规划的契机,顺应5G+文化创意融合趋势,推进5G+AR/VR在数字娱乐、数字传媒、网络文学、文化宣传等行业的应用,在中街方城、1905文创园、红梅文创园等文创产业聚集地,建设5G+VR/AR体验区,为公众提供生动、方便的虚拟现实沉浸式体验。依托网络购物、游戏娱乐、影视动漫等文创产业发展优势,探索5G和AR/VR、超大规模计算集群、智能语音处理、自然语言理解等技术的融合应用,积极推进高沉浸体验的三维立体化购物、游戏、影视产品的产业化,发掘新兴消费。鼓励会展业发展。加大政府对举办动漫、电竞等会展活动的支持力度,探索政府为民营企业举办会展活动背书制度,提升社会办展的积极性,加大对会展活动的扶持力度,为加快新兴业态发展壮大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加强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目前,沈阳工业设计企业数量已近20家,企业工业设计中心超过30家,专业工业设计人员及制造业企业专职工业设计师接近500人。近年来,我市在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先后举办了中国(沈阳)首届创意创业论坛、首届中国(沈阳)中法工业设计论坛、第八届中韩设计论坛暨文化产业校企合作研讨会、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总建筑师论坛、东北设计发展论坛暨中国北方原创设计联盟四省四市沈阳站研讨会等活动,吸引了国内外知名人才来沈交流。沈阳创新设计服务有限公司的企业服务的客户有378家企业和单位,在国内小有名气。但是,总体上讲,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意人才缺乏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下一步,我们积极围绕培育本土文化艺术领军人才、优秀文化创意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培养内容创作人才。研究制定文化人才引进计划,推动完善现有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一批文化创意、文艺研究等人才。制定《沈阳市文艺精品创作规划》,加强与我市著名文艺创作人才的合作,推进沈阳重点现实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工程。加强文艺研究、评论队伍和阵地建设,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加强艺术理论和艺术实践的紧密对接。二是选树行业领军人物。实施树立文化创意旗帜工程,开展培养、评选“十大领军企业、百位领军人物、千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活动,对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突出贡献的特殊人才实施奖励,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促进项目落地生根,形成沈阳生动实践,激发创业和投资热情,增添动力和活力,确保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旗手。三是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结合人才战略,加大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文艺理论评论人才、全媒体人才等重点领域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积极培育沈阳本土优秀文化创意人才、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实施文化创意企业家培训、成长型文化创意企业高端培训、组织文化创意人才申报国家级、省级“”。四是培育专业技能人才。依托鲁迅美术学院、沈阳音乐学院、沈阳师范大学等高校和文化创意产业机构,打造国内一流的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队伍,构建沈阳文化创意产业智库。依托驻沈高等院校设立一批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和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在景区、文化产业园区、非遗文化传承基地等建设一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培养一批文化创意设计、策划、管理、营销等方面的人才,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人才洼地。 四、强化组织保障 创意产业既是传统产业,更是新兴产业,产业覆盖范围广,竞争激烈,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强力保障。 一是完善组织领导机制。去年,市委宣传部理顺了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体制,从宏观上对全市文化产业实现了归口统一管理,出台了《中共沈阳市委 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沈阳市文化产业发展领导体制的通知》,将沈阳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沈阳市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组长为主管文化领域的副市长,成员包括:市委办公厅、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文旅局等33家部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委宣传部。今后,应强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领导,整合各部门资源共同研究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方向、目标,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动变得更为有效有序有力。 二是打造政策工具箱。加强政策研究。要加强对新兴业态发展现状、趋势和我市文化创意产业重点、热点和前沿产业的研究,找准关键产业、发展短板和症结,充分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把握我市现阶段产业发展的基础,明确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围绕文化创意产业的重点扶持领域和上、中、下游产业链培育,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财政倾斜。积极争取国家、省财政资金支持,研究制定我市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补足我市政策短板,重点加大对文化产业项目在土地、税费等方面支持,鼓励新型业态的发展,支持原创精品、龙头企业、文化消费试点项目(单位)、示范园区、人才引进等项目。打造文化创意金融产品。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放大财政资金杠杆效应,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文化创意项目,探索开发文化创意产业基金和“文创贷”等金融服务产品。支持和鼓励驻沈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符合文化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拓宽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探索建立“政银企”合作机制,搭建信贷融资服务平台,探索文化创意企业和人才以成果、专利技术、项目等作为无形资产入股。 三是压实工作责任。充分发挥我市现有的文化产业考核体系的作用,落实《沈阳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考核实施办法》,建立文化产业月调度工作机制,在压实文化产业工作责任的基础上,将对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的考核与调度纳入全市文化产业考核和调度工作当中。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0年5月22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