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关于发挥地域文化借力辽宁文化遗存发展沈阳文化产业的提案》(第0221号)的答复
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挥地域文化借力辽宁文化遗存发展沈阳文化产业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 编制《沈阳市文化旅游产业服务质量提质升级工作实施方案》,编制《沈阳市旅游景区发展白皮书》《满铁奉天公所修缮项目勘探方案》《红楼群规划利用方案》等,为沈阳市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方向。下一步,计划出台《沈阳“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将文旅融合纳入城市空间战备规划和各类产业规划体系。启动《沈阳旅游条例》修订工作,为文旅融合提供法治保障。出台《浑河、东部地区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专项规划》,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建设。制定《沈阳市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方法》《沈阳市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加大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和基金向重点领域、新兴业态和重大项目倾斜。完善旅行社“引客入沈”的奖励政策,建立灵活的政策修订机制,将对文化旅游新兴产业的扶持纳入扶持范围,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坚持整合资源,推进文旅+产业发展 整合省内各地区文化资源,推进沈阳经济区文旅一体化发展,组织召开五城市文旅局联络会议,制定了《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产业一体建设实施方案》。整合五城市文旅资源,研发设计多条重点文化旅游线路。创造性转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启动实施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灯光亮化项目,依托历史文化、工业文化,推出旅游专线。沈阳各文博场馆推出了“阅读沈阳”在线网游服务业务。联合北京、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阜新市文旅局,携手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旅豆学堂’文旅在线培训服务平台推出北京—沈阳经济区(含阜新)“共助文旅 抗击疫情“在线培训活动。 大力推动文创产品开发工作。如1905文创产业园、法库的爱新觉罗祖家坊和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等文博单位都开发了自己的特色产品。沈阳故宫和张学良旧居文创产品销售额超过千万。沈阳故宫目前已经研发千余种文创产品。包含建筑、八旗、永福、仿古四大系列文创产品,产品种类包含生活日用品、办公用品、服饰、食品等。2017年收入(含税):749.3万元;2018年收入(含税)849.2万元;2019年收入(含税)969.8万元。同时,沈阳故宫大力开展文创市场的推广工作,2019年3月至6月期间沈阳故宫举办的“百姓最喜爱的三件文物”评选活动,评出了“清皇太极御用鹿角椅”“清金漆九龙赶珠紫气东来匾”“清乾隆掐丝珐琅甪端”百姓最喜爱的三件文物,先后结合现代设计工艺推出了“万紫千红”“平安如意、玉堂富贵、福庆有余”等系列文创产品,书签、冰箱贴、小夜灯、车载纸巾、手表等文创走俏。 起草了《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对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全面融合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下一步,推进旅游+文化,打造艺术精品。推进旅游+教育,打造多元化的研学文化。推进旅游+体育,提升冰雪文化的影响力。推进旅游+文创,开发沈阳文创系列产品。推进旅游+会展,提升城市人气。推进文化+金融,利用好1亿元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积极与金融部门、保险公司、银行、大集团公司合作开发金融创新平台。推进文化+互联网,加快落实沈阳市政府与携程集团合作,推进9大项目落实,推动沈阳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三、坚持创作传递时代正能量的舞台艺术精品 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出精品、攀高峰,创作、演出了一批弘扬时代主旋律,传递时代正能量的舞台艺术精品。原创抗战题材现代评剧《黄显声》荣获辽宁省第十五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以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的诞生为背景,创作演出了话剧《国徽》,再现“沈阳制造”风采。以抗日题材为背景,创作演出了京剧《乌拉草》、评剧《奉天-1931》,讲述发生在沈阳的英勇感人的抗战故事。以建造辽宁号航母为背景,创作演出了交响序曲《乘风破浪》。我市大型杂技剧《炫彩•中国》在第四届中国杂技节上惊艳演出,获得了专家观众一致好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新创排评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复排京剧《乌纱记》、《二子乘舟》,并实现公演。圆满完成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演出政治任务,全面展现了沈阳文化魅力。 传播优秀文化,举办“郑小瑛--交响乐讲座”“于海--我们的国歌”公益讲座、“单霁翔—坚定文化自信”讲座,提高了广大市民的艺术欣赏素养和爱国情怀。以“祝福祖国大美沈阳”为主题,成功举办了2019沈阳艺术节,共推出四大板块,100余场演出、展览(展示)及交流活动,为广大市民和中外游客献上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大力培育盛京大剧院高雅艺术演出品牌,全年上演国内外优秀剧目437场,国内外顶级艺术家登台献艺,让沈阳精品文化走出去,全面提高城市形象。 四、合理规划现有资源,实施文旅深度融合 出台了《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启动实施“166+N”历史文物建筑保护利用项目。修缮改进沈阳博物馆项目,已完成60%。北大营抗战遗址陈列馆项目完成建筑修缮、陈列布展可研报告及广场方案设计等基础工作;沈阳美术馆项目推出临时展馆2300平,并对外开放;红楼群筹建历史文化专题展区项目、沈延毅艺术馆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下一步,实施“文化旅游+名人”工程,建立沈阳区域文旅专家智库,出版《沈阳名人辞典》,围绕沈阳名人、历史文化名城、沈阳名建筑组织开展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发展的重大课题研究;探索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途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老旧厂房、历史建筑在文化、经济、建筑美学等的重要价值,积极利用老旧厂房、历史建筑拓展文化空间、建设文旅产业项目。实施沈阳故宫亮化项目,打造沈阳故宫西路戏台体验式参观项目。建立“166+N”项目库,利用三年时间,实施文物修缮与发掘、历史建筑主体抢救性修缮、历史文化街区综合提升、历史片区更新利用。 五、大力推动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 大力推动文创产业园建设和文创产品开发工作,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44个(国家级园区2个、示范基地6个)。为推动文创产品开发,2018年,我市出台了《沈阳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沈阳市加快乡村旅游后备箱建设的实施方案》,通过资金扶持、强力推进,使城乡旅游商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宣传、销售等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沈阳市旅游商品就发展到四大类十余种千余件。今年以来,市文旅局对全市的旅游商品开发情况进行了调研,目前看,我市文创产品开发的积极性很高,很多景区都开发了自己的特色产品,比如1905文创产业园、盗梦空间、法库的爱新觉罗祖家坊以及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等文博单位。沈阳故宫和张学良旧居文创产品销售额超过千万。沈阳故宫目前已经研发另外千余种文创产。包含建筑、八旗、永福、仿古,四大系列文创产品,产品种类包含生活日用品、办公用品、服饰、食品等。2017年收入(含税):749.3万元;2018年收入(含税)849.2万元;2019年收入(含税)969.8万元。同时,沈阳故宫大力开展文创市场的推广工作,2019年3月至6月期间沈阳故宫举办的“百姓最喜爱的三件文物”评选活动,评出了“清皇太极御用鹿角椅”“清金漆九龙赶珠紫气东来匾”“清乾隆掐丝珐琅甪端”百姓最喜爱的三件文物,先后结合现代设计工艺推出了“万紫千红”“平安如意、玉堂富贵、福庆有余”等系列文创产品,书签、冰箱贴、小夜灯、车载纸巾、手表等文创走俏。 六、积极开展战略合作,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研究 近年来,我市文化旅游产业经过长期推动,取得了长足发展。2018年,根据统计部门初步核算,全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185.8亿元,同比增长20.5亿元,增长12.4%,占GDP比重为3.0%,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提高了0.1个百分点。201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9500万人次,增长15.3%,国内旅游收入875亿元,增长15.3%。两项指标增幅分别排在第8位和第4位。沈阳市政府在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着眼于沈阳市城市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竞争力、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出台了《沈阳市加快推进冰雪经济发展的意见安排2020-2021年》,起草了《关于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对旅游与相关产业的全面融合进行了科学的设计。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集团开展战略合作。年初,沈阳市政府与携程集团总部在沈阳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就开展旅游统计改革、创新旅游宣传营销模式、提升旅游智慧化水平等达成了9个项目的合作意向,并共同推出了沈阳旅游复兴计划。下一步,一是加强对文旅融合工作的统筹领导。出台沈阳市文化旅游“十四五”规划,将文旅融合纳入城市空间战略规划和各类产业规划体系。启动《沈阳旅游条例》修订工作,为文旅融合提供法治保障。二是创新文旅资金使用政策。加大旅游产业发展资金和基金向重点领域、新兴业态和重大项目倾斜。完善旅行社“引客入沈”的奖励政策,建议市政府设立新兴产业扶持专项资金,建立灵活的政策修订机制,将对文化旅游新兴产业的扶持纳入扶持范围。三是建立文旅产业的统计和评估体系。建立文化产业、旅游消费统计体系,加强对文旅市场的统计分析。加强对文旅资源融合效果的评估,建立文旅资源开发和退出机制。 七、强化专业人才和机关队伍建设 研究文化旅游人才引进政策措施,着力留住和引进专业人才。调整完善局“三定”方案,理顺内设机构职能。完善直属事业单位核编定岗工作。严格落实考核,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提升文化素质和业务知识。依托高等院校文化艺术专业优势,大力促进人才兴文旅。制定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的文化人才交流合作,全面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0年5月19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