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强运用AI技术对沈阳文化遗产进行创新保护与传承的提案》(第633号)的答复
王东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运用AI 技术对沈阳文化遗产进行创新保护与传承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聚焦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加快AI技术研发创新 1.推进政教研产融合。充分发挥我市高校门类齐全、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推进AI技术与文化领域深度融合,促使数字经济服务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新,探索AI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设计开发、交流展演、成果转化等领域的应用,优化创新成果快速转化机制,形成沈阳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的工程化、产业化。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高校设立相关专业课程,将艺术设计、非遗保护与AI技术结合,培养既懂文化遗产保护又懂AI技术的复合型研发创作人才,提升文化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现代化水平,引导产业链以全新的方式、手段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加强与鲁迅美术学院、辽宁传媒学院等区域内数字媒体技术、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具有优势的高校深入开展合作,扶持此类高校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组建高校AI技术攻坚联盟,构建“政产学研用”多元育人平台,有效促进高校数字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数字经济发展后备人才。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等形式,提高现有文化遗产保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加强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实习实训和产学研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渠道,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与数字技术等产业互相联动、融合发展的数字经济文化产业体系。 2.加快AI技术研发创新。为更好完成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涉及的文物识别、分类、修复、重建、展示等重点工作,不断加大对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AR、VR等AI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在算法、算力、数据等关键领域进行创新和突破。聚焦数字文化产业,包括数字博物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体验馆等, 培育动漫音乐、电子竞技、数字游戏、数字影视、网络视听、互动新媒体等业态,将其与文化遗产保护相结合,推动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传播和传承。建设一批数字引领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吸引企业和研究机构入驻,推动AI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应用和创新。加强数字引领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管理和服务,为入驻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园区内企业与高校、院所加强技术合作和创新,形成技术共享和优势互补新局面。我市现有22家数字类文化产业园区,以AI技术、数字装备、动漫游戏、数字影视、电子竞技、大数据为主导产业,为沈阳市数字文化产业加快集聚、带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打造了优质的载体平台,为企业提供了技术、资本、人力等全方位高效服务。 二、加强AI技术推广应用,激发文化遗产价值内涵 1.AI技术助力文物采集修复。利用数字化技术手段,根据文物的不同形态,借助三维激光扫描仪、高清相机等对文物进行无接触、无损伤、近距高的扫描和拍摄,在获得数据后,通过专业算法结合光影、刻痕、颜色等基础信息分析,并对图形图像进行处理,最终去除影响视觉的污提、局部像复残损,提高文物图像辨识度,便于长久保存文物信息、发掘文物价值。针对已经损坏或遗失的文化遗产,AI技术可以通过数字重建技术进行恢复,收集文化遗产的历史资料、图片、视频等信息,生成三维模型,还原文化遗产的原貌。我市积极开展“文物历史建筑可阅读”工作,构建文物历史建筑信息平台,为103个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及重要历史建筑加挂简介牌和二维码,实现文物历史建筑数字化保护。推进利用数字化采集方法开展城址类遗址测绘建档、文物现状调查、文物病害勘察和安全性评估工作,实现23处城址的数字化保存,为城址的保护、研究、修缮提供准确数据信息。 2.AI技术助力文物数据管理流通。利用AI技术,辅助数字化档案资料的鉴定、整理、分类和保护,减轻数据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文物数据管理效率和准确性。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科学统计数据,整合数字文物档案信息,进而实现信息化管理,提升文物数据资源管理水平。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帮助用户更快速地检索到所需的档案信息,为研究者提供便捷的获取途径。依托“沈阳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非遗网络数据库,将非遗数据纳入“沈阳公共文化云”平台整体建设范畴,不断维护完善非遗数据。我市全面加强文化数据共享交互,取得重大突破,已录入库表数据量为3443.7万条,已发布文件数据量为923.7万条。 3.AI技术创新文物展陈形式。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虚拟现实和互动体验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虚拟现实技术、VR技术、沉浸式体验,重建文化遗产相关的历史场景,再现已经消失或者部分残存的文化遗址、历史文物,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提供更深入、更生动的文化体验,加强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参与感。“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建成10个多媒体技术应用展览陈列场景,在沈阳博物馆建成24个多媒体技术应用展陈项目,对博物馆展厅、展览和馆藏珍贵文物进行影像数据采集和展示,为观众提供更全面、更深刻的参观体验。沈阳故宫博物院利用AI技术,完成328件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工作,对220件文物进行3D数字成像,以数字技术提升博物馆藏品三维数字化采集、加工与展示水平。积极支持辽传非遗数字博览馆等数字化非遗展馆建设,通过使用互联网+、VR、AR、AI人工智能等前沿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视觉盛宴和互动感受,再现非遗传承人精湛技艺和意蕴生动的非遗展品,让观者在数字科技的影像互动中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三、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多维度宣传推广环境 1.做好财政支撑。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确保每年有稳定的资金投入,用于支持重点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AI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落实和完善财政支持政策,统筹现有资金渠道,调整支出结构,优化投入机制。发挥各级产业投资基金、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市场力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有序参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监管机制,确保资金用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际需要。同时,加强项目管理和评估工作,确保资金使用效果的最大化。支持文化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承担国家和省、市级文化科技项目,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共性关键技术纳入市科技计划的重点支持范围。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文化创意产业等相结合的模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2.创新宣传推广模式。一是加强节会带动。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东北亚(沈阳)文化旅游创意博览会、“5·19”中国旅游日等品牌节会为载体,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积极邀请国家、省、市主流媒体开展全方位宣传报道,积极展示我市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措施和成果等,提高对AI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二是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坚持政府主导,利用我市融媒体中心平台,通过直播、纪录片、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等方式,加强对AI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应用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积极开展非遗数字化展示片的拍摄工作,将相关展示片收藏于沈阳市图书馆,既丰富了市图地方文献的入藏品种,又增添了为广大读者服务的文献载体。同时,利用抖音、快手、微博、小红书、微信公众号等大众参与度高的新媒体平台,积极向社会各界宣传展示沈阳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和经验,增强全社会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四、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创新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1.完善政策体系。为加快数字沈阳建设,更好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制定《沈阳市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数字沈阳发展规划》等相关政策,围绕大力发展网络文化、推进文化数字化发展、提升数字文化服务能力等重点工作领域,依托AI技术、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高逼真、跨时空等新型体验技术,不断培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新业态,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创新发展。起草形成《沈阳市“数据要素×文化旅游”行动计划(2024-2026)》,对标国家局方案中培育文化创意新产品、挖掘文化数据价值、提升文物保护利用水平、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提升旅游治理能力五个方面内容,并对标数字沈阳建设主要指标,形成了5项重点任务、17项工作举措,涉及9项数据指标、5项保障措施,谋划创新应用场景4个。我市将持续推进数字AI技术研发应用,围绕推动文物资源数字化采集保护、推进数据文物资源开发利用、开展古籍数字化工作、提升文物数据资源管理水平等方面,为文物展示和研究提供便捷和高效的手段,实现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传承,提升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利用水平。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落实国家和辽宁省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在市场准入、市场秩序、技术创新、知识产权、安全保障等方面,不断提高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政务服务效能。完善文化数据资源共享体系,健全文化数据共享协调机制。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将文化资源数据分享纳入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绩效考核范围,鼓励公益性文化机构积极探索将文化资源数据分享和开发取得的收入用于事业发展的办法,合理确定绩效工资水平。建立健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技术合作利益分配、风险控制、信用约束等制度,加强政策、机制、资金、人才保障。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4年6月14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