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关于深化产业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提案》(第408号)的答复
王晓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产业融合、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的提案”收悉,现就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自2020年12月入选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以来,沈阳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助力全域全时全季文旅消费实现新突破。2023年,我市累计接待游客1.45亿人次,同比增长161%,实现旅游总收入近1500亿元,同比增长193.3%,文旅消费市场态势显著向好。 一、工作措施 (一)加强政策顶层设计,推进工作全面统筹实施 结合文旅消费发展情况,沈阳市先后出台《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的实施方案》《沈阳市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为文旅消费工作提供方向指引。成立沈阳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沈阳市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专项小组,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成员、市长任组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负责文化旅游工作的副市长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包含31家市直部门和13个区、县(市)等,形成全市“一盘棋”的工作推进模式,助力试点示范工作高效进行。 (二)完善文旅消费监测,关注热点研判消费服务 沈阳市深耕文旅数据监测领域,逐步建立起以抽样调查制度为主、大数据监测为辅的文旅消费监测机制,为高效管理、科学决策、精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一方面,明确热点紧抓趋势,根据第三方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暑期我市共接待国内游客4902.03万人次,同比增长110.99%,其中,8月迎来人流高峰,接待国内游客2021.47万人次,同比增长132.19%,暑期旅游拉动作用高于全国水平,为我市推动全年旅游业繁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提前研判做好服务,针对暑期抽样调查中游客提到的交通拥堵、移动公厕少等问题,我市提前做好保障措施,于秋季“中秋国庆双节”期间推出免费旅游巴士,并增设了移动公厕等设备设施,有效提升了服务品质。 (三)提升产品供给质量,完善文旅消费场景建设 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动文旅产品品质提升。一是品牌创建成果丰硕,2023年,累计争创国家级、省级文旅品牌25项,其中国家级品牌8项,新增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家、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家,沈河区获评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单位,沈飞航空博览园荣获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称号;二是景区品质实现提升,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获评国家4A级景区,3A级景区新增7个,A级旅游景区数量上升为96家;三是四大文化工程繁荣发展,推动实施城市书房、博物馆百馆、特色小剧场和文创景观等四大工程,已建城市书房28座、书屋180间,开放文博场馆106家,投入运营小剧场53家,打造创意景观百余处。 (四)丰富新型消费业态,加速文旅消费场景更新 先后推出以工业旅游、美丽乡村旅游、旅游演艺、音乐旅游、夜间经济等为主题的新型文旅消费场景。一是以“文旅+工业”活化利用工业遗产,依托工业园区、老旧厂房,构建了中国工业博物馆、红梅文创园等文旅消费新场景,成为工业类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典范;二是以“文旅+农业”探索乡村振兴路径,打造沈北稻梦空间、法库特色白酒小镇、清境民宿、乡驻民宿等项目,浑南区十里芳华原乡民宿获评国家级旅游民宿,乡村旅游发展步入快车道;三是以“文旅+演艺”打响城市文艺品牌,围绕辽宁六地、沈阳英雄城市等主题,创作演出杂技剧《先声》、大型话剧《寻找“王成”》等主旋律精品剧目,培育特色旅游演艺;四是以“文旅+音乐”带动多元消费,2023年引入大型演唱会及音乐节27场,30余万外地歌迷来沈,占观演人数六成以上,带动涉旅领域消费增长;五是以夜间经济拓展消费场景时空,依托沈阳中街、红梅文创园、老北市、1905文化创意园等4家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推出沉浸式巡场秀《锡伯出征巴图格尔》、表演大秀《凤舞九天》、老北市摔跤等夜间文旅产品,丰富夜间消费场景。 (五)推出消费惠民措施,促进文旅消费潜力释放 推出消费惠民措施,吸引本地游客出门消费、释放外地游客消费潜力。一是发放惠民消费券,与银联、携程、美团等平台合作,连续4年投入市财政资金5000万元用于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覆盖11类文旅消费场景,惠及消费者近90万人次、商户1.3万家,直接拉动消费效应作用3.3倍,间接拉动消费作用超9倍。二是实施门票减免优惠政策,鼓励推动沈阳故宫等旅游景区对本市居民、退役军人等人群实施门票减免优惠政策,挖掘潜在消费需求。三是开通重点时段免费巴士,聚焦节假日等文旅消费重点时段,开通免费旅游巴士19条,加大文旅惠民力度。四是开展文旅消费季活动,联合北方图书城、辽宁银联等单位共同策划举办沈阳市惠民消费季暨惠民书展启动仪式等促消费活动,营造浓厚消费氛围。 (六)精心培育消费习惯,着力引领新型消费发展 精确匹配文旅消费需求,培育文化体验、艺术普及、研学游等新型消费。一是全面强化馆校合作,成立东北地区首家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博物学院—“沈阳故宫少儿博物学院”,举办暑期研学班,强化与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的“馆校合作”发展模式;二是共同开发精品研学,沈阳博物馆、金融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分别推出千年金融珍品、小小银行家成长记、抗战类儿童体验馆、新乐夜宿、评书情景剧、沉浸式演出等精品研学项目;三是加深历史文化体验,面向公众开放文博书房,在博物馆内打造“公共阅读空间”,增进游客对沈阳故宫文物、建筑等文化内涵的感知。 二、经验亮点 (一)推出核心文旅品牌,四季主题打造热点 围绕“沈水之阳,我心向往”的文旅品牌,推出四大季节性旅游品牌,共举办活动约2000余场,破解了北方城市“冬季半年闲”的痛点问题。4月至5月,启动“春天花正开”主题活动,推出“最沈阳”八大主题活动,累计接待游客数量超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52亿元;6月至8月,启动“夏日享清凉”主题活动,推出六大主题活动及10条夏季游精品旅游线路,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10.99%,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17.93%;9月至10月,启动“秋韵情意浓”主题活动,举办五大主题活动,推出35条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秋季游精品线路,累计接待游客1219.55万人次,同比增长221.43%;11月至次年3月,启动“冬日雪暖阳”主题活动,围绕“冰雪+”推出400余项活动,2024年元旦假期累计接待游客243.62万人次,同比增长161.37%,国内旅游收入17.52亿元,同比增长173.32%,创历年元旦假期历史新高。 (二)繁荣夜间文旅经济,六大业态引领消费 沈阳市坚持把发展夜间经济作为提升城市文旅消费能级的重要举措,推出夜研、夜读、夜玩、夜展、夜娱、夜游等六大夜经济主题。在“夜研”方面,联动沈阳博物馆、金融博物馆、新乐遗址博物馆等举办博物馆奇妙夜活动;在“夜读”方面,老北市、莫子山等城市书房面向大、中、小学生推出夜读活动;在“夜玩”方面,推出舍利塔水幕秀、方特欢乐世界电音节等活动,其中,省内外游客近万人参与了“方特冰雪奇妙夜”主题活动;在“夜展”方面,依托文化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及特色街区,推出集创意、潮玩、购物、餐饮于一体的文旅消费活动;在“夜娱”方面,依托嘻哈包袱铺等10余家小剧场,举办首届开心麻花沉浸式戏剧节、中国好声音海选活动,打造沈阳棋盘山秀湖之夜音乐节等活动;在“夜游”方面,策划推出“夜游”“夜秀”“夜赏”“夜娱”“夜展”“夜宴”“夜读”“夜研”“夜健”等9条旅游推荐线路。 (三)多方发力营销推广,矩阵联动扩大声量 沈阳市积极开展跨区域、全平台的矩阵化文旅宣传模式。一是提前预热喊出口号,叫响“别合计了,十一就来沈阳”“一路向北沈阳最美”等口号,精准定位沈阳文旅形象,向全国发出旅游邀约。二是领导“代言”集体助力,节假日期间,各区县(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文旅局长和各热门景区负责人等集体为沈阳代言助力,为游客当导游、作推介。三是充分利用名人效应,邀请央视著名主持人李梓萌为沈阳“打call”,聘任白燕升为“沈阳市文化传播大使”,聘任巩汉林等6位知名人士为沈阳旅游形象大使,宣传推介沈阳文旅资源。四是跨区营销拓展广度,组织都市圈内各城市先后走进上海等8个城市开展营销宣传活动,打造“好山好水好风光”都市圈品牌,实现文旅抱团“出圈”。五是主流媒体扩大声量,人民日报、央视、《求是》杂志等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沈阳文旅达900余条。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加速业态提档升级。实施重点景区提质升级工程,推进沈阳方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沈阳铁路陈列馆创建国家4A级景区;实施文体旅融合发展行动,打造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示范基地和创新项目20个;推动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建设,促进文旅消费能级提升;积极争创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培育争创国家、省级品牌10个以上;丰富历史文化游、红色文化游、乡村生态游、冰雪文化游等新供给。 二是持续改善消费环境,加强服务规范管理。推进暖心举措常态化,将高人流量时段开展的暖心服务转化为常态化惠民措施,更好服务来沈游客;推进文旅服务专业化,实施引客入沈奖励政策,推动乡村民宿服务质量提升,争创更多国家级旅游民宿品牌;推进市场监管及时化,针对消费者反馈,加强对文旅市场“宰客欺客”“坐地起价”等乱象的及时治理;推进营商环境效率化,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能,压缩审批时限,精简审批要件。 三是精准实施品牌营销,多元手段创新宣传。做强“沈水之阳,我心向往”品牌,创新举办沈阳四季游系列主题活动,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四季都出彩”;提升精准宣传程度,借助大数据分析,针对客源市场展开文旅项目精准营销;做大媒体平台矩阵,联合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平台和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多种渠道推送沈阳文旅相关内容,加速“流量”向“留量”转化。 四是携手周边地市共建,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抓好沈阳都市圈文旅共创共建共享工作,推动“七市一区”文旅优势资源流动互补,联合成员地区推出特色文旅消费活动;扩大都市圈旅游产业联盟规模,提升沈阳文旅在国内外市场的“引流”能力,携手打造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4年4月12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