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沈阳文化地标群的提案》(第276号)的答复
王东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沈阳文化地标群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健全系统的管理体制,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系数和资金投入,接受社会监督的建议 文物法制建设工作是文化遗产保护安身立命之所在,我市对此高度重视,在出台《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沈阳市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地下文物保护条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2017年市政府下发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2019年《沈阳市工程建设项目考古勘探管理办法(试行)》公布施行,2020年《沈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公布施行,形成了我市文物保护较完备的法规和政策体系。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已被列入全国人大常委会“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依据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我市将合理修订《沈阳市故宫、福陵和昭陵保护条例》《沈阳市地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地下文物保护条例》《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近年来,我市不断强化文物安全责任落实,坚持依法行政,严格规范执法。市、区(县)两级消防、文化等部门每年协同多次开展文物安全大检查,深入排查整治文物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严肃查处文物行政违法案件,沈阳北中街特价商品大市场服务中心擅自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故宫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建设工程案卷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2022年度全国文物行政处罚“十佳案卷”。我市不断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了23处城址文物模型数字化、文物信息数字化、文物资料数字化保存,完成了96处建筑类文物保护单位测绘工作、314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档案制作工作。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方式,文化遗产得到合理利用,“1905文化创意园”曾经是沈阳重型机械厂的生产车间,目前历史、娱乐、休闲、艺术等元素在此汇聚,人气满满。铁锚1956文化创意产业园前身是1956年创办的沈阳砂布厂,园区的设计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不改变基本格局和主体设施的前提下,将现代建筑艺术与老工业元素相融合,充满金属怀旧气息的老厂房加入时尚元素焕然一新。2022年,我市公开招募文物保护监督员,引入社会监督力量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今后,我市将继续加强文物保护社会力量,严厉打击破坏文化遗产行为,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强文化遗产保存和传承。 二、关于打破文化遗产“单身”常态,打造文化地标群,绘制城市文明精神图腾的建议 沈阳是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文化传承的地标性城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近现代民族独立和解放斗争的英雄城市,是中国近现代工业摇篮和共和国工业奠基地,文化遗产众多。近年来,我市着重整体性保护利用,在工业文化遗产方面,我市重点围绕沈阳铸造厂、老龙口酒厂、沈阳造币厂3项国家工业遗产和沈阳冶金机械修造厂、奉天八王寺啤酒汽水酱油股份有限公司、沈阳红梅味精厂旧址、沈阳重型机器厂二金工车间旧址4项省级工业遗产打造文化地标。不断强化厂区、厂房、工人住宅、教育培训设施等生产生活设施的一体化保护,打造特色工业遗产片区。在红色文化遗产方面,持续做好已公布的革命文物以及与百年党史密切相关的遗址遗迹、革命烈士陵园等保护工作,加强革命文物本体修缮与周边景观环境整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充分阐释辽宁“六地”红色文化在沈阳的价值,塑造英雄城市形象。在线性文化遗产方面,持续做好沈阳市域内燕秦汉及明长城、辽河水运通道、大御路、近代铁路等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不断完善线性文化遗产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保护认定工作,提升整体保护水平,加强系统展示。 我市聚焦建设中华文化地标、区域文化创意中心、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等目标,围绕沈阳方城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重点任务,按照方城“三横两纵、八个胡同、多个节点”布局,实施多个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进一步彰显了沈阳方城“井字坊、九宫格”空间格局和历史风貌,擦亮了沈阳历史文化名城“金字招牌”。我市将不断结合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加强打造文化地标群规划和建设工作,扎实开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沈阳段)等项目建设等,加快文化地标群项目建设。 三、关于推广“文化+旅游”新模式,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建议 2023年,沈阳文旅品牌创建取得新成果。老北市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沈飞航空博览园荣获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称号,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文旅营销宣传创造新亮点,创新策划了“春天花正开”“夏日享清凉”“秋韵情意浓”“冬日雪暖阳”四季主题活动2000余场次。成功举办了沈阳艺术节、全国戏曲青年领军邀请赛、首届沈阳相声大会等品牌活动。组织开展客源地推广活动15次,线下线上同步宣传,人民日报、央视、《求是》杂志等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沈阳文旅815条。2023年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新伟率沈阳市友好经贸代表团访问法国,就巴黎的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与沈阳故宫博物院联合办展、搭建沈阳文旅资源展示场景等达成共识。2023东北亚(沈阳)文化旅游创意博览会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隆重举办,加强了沈阳与国际间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体现新水平,“考古中国”项目——红山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成果。“沈阳考古讲堂”“沈阳文博讲堂”以“名家云集、群贤毕至,内涵丰富、反响热烈”的特色,吸引了大批观众参与,获得了沈城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青睐,增强了中华文化影响力。文旅产业呈现新前景,成功举办了2023东北亚(沈阳)文化旅游创意博览会。引入大型演唱会及音乐节27场。全年接待游客14531.63万人次、旅游收入1497.24亿元,创历史新高。我市立足“游客视角”,主动从管理向服务转变,沈阳市入选文旅部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在机场、火车站设立服务驿站,在北京和沈阳市内开通免费旅游巴士20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1352万元,为16万余名大学新生提供免费景区联票,邀请1000名留沈的外地大学生参加团圆中秋活动,推出了答谢市民让路于客、让景于客免费游活动。 2024年,我市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上求实效。开展考古中国——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址考古调查,积极推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改扩建、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推动非遗工坊建设,促进沈北锡伯族生态保护区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办好沈阳非遗博览会。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上寻突破。推动区域性文化创意中心建设,深入实施旅游收入三年倍增行动。全力争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培育争创旅游休闲街区等国家、省级品牌10个以上,推进沈阳方城创建国家5A级景区。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4年4月8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