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关于我市挖掘历史文化建筑资源打造旅游打卡地的提案》(第262号)的答复
李江涛委员: 您提出的《我市挖掘历史文化建筑资源打造旅游打卡地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沈阳市历史文化建筑资源开发的关注和支持。历史文化建筑是城市的宝贵财富,也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为了挖掘沈阳市的历史文化建筑资源,打造旅游打卡地,我们已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强保护和修复工作。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力度,制定严格的保护政策和法规,确保历史文化建筑得到妥善保护。同时,投入资金进行修复和维护工作,恢复历史文化建筑的原有风貌,提升其观赏性和吸引力。2023年完成了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奉天商务总会旧址等10项文物修缮工程。全力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沈阳段)建设,编制完成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沈阳段)建设保护规划和建设方案,完成了白家台烽火台修缮工程,启动了柳蒿台烽火台、苏家台烽火台等修缮工作。 二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我们组织专业团队对沈阳市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挖掘历史文化建筑背后的故事和价值。“考古中国”项目——红山文化遗址考古调查取得重要成果。同时通过举办文化研讨会、讲座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沈阳市的历史文化,增强游客的文化体验。2024年我们计划百场公益讲座,通过文物进学校、文物进校园、文物进社区等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文物,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三是打造特色旅游线路。我们根据历史文化建筑的分布和特点,设计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将不同的历史文化建筑串联起来。通过旅游线路的规划,引导游客有序参观,增强游客的游览体验。创新策划了“春天花正开”“夏日享清凉”“秋韵情意浓”“冬日雪暖阳”四季主题活动2000余场次。成功举办了沈阳艺术节、全国戏曲青年领军邀请赛、首届沈阳相声大会等品牌活动。今年春天我们又推出世界文化遗产、辽宁四大文化场馆、方城文化旅游区和工业传奇等24个重点场景路线。 四是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周边城市或地区合作,共同开发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形成区域联动效应。牵头成立了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旅游产业联盟、博物馆联盟、演艺联盟,举办了“好山好水好风光”都市圈千万市民互动游活动,吸引都市圈市民2600余万人次参与。组织都市圈各城市先后走进上海等8个城市进行营销宣传,促进了都市圈文旅抱团“出圈”。通过合作,互相借鉴经验,共同推动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旅游发展。 五是推出特色旅游产品。结合历史文化建筑,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如纪念品、文创产品等。这不仅能够增加游客的消费,还可以宣传和推广当地的文化。比如,设计以沈阳历史建筑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明信片、钥匙链等。 六是加强宣传和推广。我们携程、美团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历史文化建筑资源,包括旅游宣传册、网站、社交媒体等。与旅行社合作,推出相关的旅游线路和产品,提高历史文化建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例如,制作沈阳市各类历史文化建筑的宣传视频,线下线上同步宣传,其中在人民日报、央视、《求是》杂志等中央主流媒体宣传报道沈阳文旅815条。 今年我们还将开展以下工作: 一是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活化利用文化遗产上求实效。开展考古中国——辽河干流(沈阳)地区红山文化遗址考古调查,积极推进“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改扩建、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纪念馆改扩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沈阳段)等项目建设,做好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工作。推动非遗工坊建设,促进沈北锡伯族生态保护区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办好沈阳非遗博览会。 二是坚持活动搭台、宣传造势,在培育文旅品牌上亮实招。深耕“沈水之阳 我心向往”品牌,创意举办“春开花正开”“夏日享清凉”“秋韵情意浓”“冬日雪暖阳”沈阳四季游系列活动,高质量承办好“5•19中国旅游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杂技展演三大国字号品牌活动,办好沈阳艺术节、沈阳合唱节等自主品牌活动,深入开展线上、线下旅游宣传推广,持续推出暖心服务、惠民举措,让广大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让沈阳成为更多人心之所向、行之所往的“诗和远方”。 通过以上建议的实施,沈阳市可以更好地挖掘历史文化建筑资源,打造具有吸引力的旅游打卡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能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感谢您对我市文旅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4年4月3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