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关于传统戏曲传承和推广的提案》(第012号)的答复
刘洋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传统戏曲传承和推广的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华戏曲与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通过运用形象的手法、娱乐的方式,始终承担着向社会民间传导中华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使命,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及推广中华戏曲,是我们责无旁贷且势在必行的文化使命。近些年,我市始终致力将此项工作作为弘扬城市文化的一项重要工程。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关于将戏曲传承及推广纳入沈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 2021年,我市根据国家及省市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对包括沈阳京剧院、沈阳评剧院等我市5家国有文艺院团进行全面调研。我市先后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组建工作专班,认真总结梳理各院团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改革建议。同时,横向和纵向对标了解其他省市有关情况,积极借鉴有关改革政策。2021年8月末,经有关工作程序提报市政府常务会议和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后,我市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有关政策文件正式印发,成为我省乃至东北地区此项工作的“排头兵”。与之相配套的资金、人才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目前也在进一步制订、修改中。 二、关于戏曲人才的培养和保障。 (一)增强内生动力,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各院团采用多种形式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员结构。如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和院团人才培养规律,建立老中青传帮带特色培养形式和艺术人才健康发展生态链,形成梯次有序、保障有力的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与辽宁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音乐学院等沈阳高等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实现人才共建共享等。 (二)强化政策保障,积极申请部门扶持。积极申请财政、人社、教育等部门扶持,保障院团专业戏曲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如鼓励制定“名家名师请进来,优秀人才走出去”人员技能培养机制;统筹协调教育局、人社局,联合沈阳音乐学院等高校,通过团校合作模式,对专业戏曲人才进行定向再培训和再教育;继续依托沈阳市艺术学校进行人才培育工作,实施免费定点、定向、定期、定额培养戏曲学员计划等。 三、关于提升戏曲剧本创作能力 (一)建立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市文服中心和专业院团三级艺委会。广泛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剧作家、导演、艺术家及退休老艺术家、党史专家、历史专家等,提升戏曲剧本创作质量。 (二)举办年度创作选题策划会和名家专家座谈会。广泛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座谈会及培训授课,研讨规划戏曲剧本创作选题方向。 四、关于优化戏曲演出的形式及内容 为逐步提高市场适应力和竞争力,强化市场效益,我市传统戏曲专业院团在表现形式上,注重进一步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与国内外文学、魔术等形式融合;打造当下儿童钟爱的“手绘本”式儿童剧、节目,巩固占有少年儿童更新迭代的市场;尝试创排青年群体喜闻乐见的浸没式戏剧、音乐剧等,开拓“青年群体市场”;打造小剧场剧目和节目,以沉浸式话剧、戏曲元素演出、相声专场演出等形式,提升和丰富小剧场演出质量和演出内涵,做到以小博大,提高观众粉丝粘性和观演习惯。 为将戏曲演出与沈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相结合,让文化、文物、非遗元素等活起来、演出来,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核心要义,我市持续推动文旅融合演艺项目《沈阳印记》提质升级,加强观众的科技体验和沉浸感,实现思想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谐统一。同时打造沈阳文旅融合示范项目和文艺品牌,包括与新乐遗址博物馆联合打造沉浸式儿童剧,与关东影视城合作打造“沈阳迎春灯会”沉浸式演出,打磨主题性、特色类、定制类文化旅游项目等。 内容方面,各院团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践行国有文艺院团的使命和担当。以2022年创排计划为例,各院团围绕“六地”“两邻”“英雄城市”等重大节点和主题,创作包括京剧《忠魂》、评剧《尉凤英》等在内的既有高度深度又有温度风度的精品剧目,讲好沈阳故事,传递沈阳精神。 五、关于戏曲演出“艺术惠民” 各戏曲专业院团在努力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始终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让艺术扎根人民、服务百姓。有序开展各类公益性惠民性艺术赏析、演出、授课、讲座等活动,广泛开展非遗传承演出、戏曲下基层、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等常态惠民演出。以2021年“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为例,全市共建设28个乡村戏台,开展450场戏曲进乡村活动,其中400场使用流动舞台车,有效保障了包括传统戏曲在内的公共文化供给。 戏曲是中华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一颗明珠,是我们的文化标志和艺术标杆,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艺术传承,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范式。在新时代背景下,为更好地践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沈阳早日建成国家中心城市,我市必将持之以恒地关注我市的戏曲事业发展。 衷心感谢您对我市文化艺术的关注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2年5月10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