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一次会议《关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提案》(第168号)的答复
王东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政府与在沈的艺术类高校联手共建非遗保护传习基地 近几年,我们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截至目前,已设立了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设计艺术学院、沈阳市和平区中小学综合素质教育实践学校、沈阳评剧院、东北育才学校、沈阳市和平区职业培训学校、沈阳市朝鲜族文化艺术馆等100家非遗传习基地;许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被聘为院校的客座教授,国家级非遗项目辽菜传统烹饪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刘敬贤老师与沈阳市和平区职业培训学校、沈阳外事服务学校合作传授辽菜传统烹饪技艺,满族刺绣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晓桐、白清寨泥塑民间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常武与鲁美学院合作讲授刺绣及泥塑技艺等,沈阳相声与沈阳大学合作设立相声剧场,共建传习基地,传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已将推进非遗传习基地建设纳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三年行动方案”工作任务中,今年将计划继续开展非遗传习基地推荐申报工作,对师资力量好,支持重视非遗保护传承的院校及公共文化场馆将给予重点关注。 二、充分利用高校师资力量与场地条件,开展非遗项目的规模培训 为更好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目前要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常年随学徒弟2至5名。全市每年都组织数百余人次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数百余个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进展会、进景区等,开展展示展演传播传承活动,并组织非遗从业者及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国家、省市的有关培训,各区、县也邀请专家学者开展非遗知识讲座和培训,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及传习基地等开设非遗课堂传播传承,行业社会组织也开展交流培训。初春枝满族剪纸技艺每周二在宜春社区免费培训剪纸技艺,沈阳北市“摔跤”、沈阳杨氏太极拳传承人在各大公园定期开展武术传承教学活动,蒋永华炭精绘画技艺坚持每周一在兴达社区开非遗传习培训班;何氏布艺每周都在辽宁大学附属实验学校讲授布艺制作技艺,杨桂臣等代表性传承人定期在43中学、南昌新世界学校等学校开展成语印篆刻培训传授,何晓霞辽绣技艺等进十里河、白清九年一贯制学校交流传播。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下一步我们也将结合疫情防控情况和工作实际,在原有传承培训的基础上,组织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与高校和职业院校合作,开展非遗项目传承培训,激发社会的参与热情,引导培养更多愿意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后备人才。 三、由高校非遗保护传习基地,对沈阳市非遗项目进行新媒体传播 近几年,在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传播,开展了民族保护抢救工程,组织拍摄了100余个非遗项目数字化展示片,并对年岁较大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非遗代表性项目东北大鼓、马家烧麦制作工艺、沈阳桮小丽满族民间刺绣技艺、沈阳吴氏北派布袋木偶等进行口述史采录工作,开展濒危抢救性保护;与辽宁传媒学院合作录制国家级非遗项目“何钧佑锡伯族民间故事”,讲好沈阳非遗故事,支持拍摄射箭、雕刻等非遗项目;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影响,与相关部门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合作,打造了沈阳 2020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宣传展示活动暨“非遗购物节”,制作非遗短视频,在抖音号“盛京非遗”展播。并连续7天7场7个点位,通过抖音号现场直播2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20位代表性传承人展示高超的传统技艺,实现传统非遗与新媒体“跨界”合作,吸引了1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鹿鸣春传统技艺经典澄沙包及香鸡现场秒光,“胡魁章制笔技艺”视频被“新华社”刊发,中央、省、市媒体对“非遗购物节”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与网信办等部门合作,将泥人、面人、阚氏羽毛画等非遗项目与电竞赛融合,参加第二届王者荣耀全国大赛第三期-东北大区联赛等;拍摄制作的“非遗在沈阳”宣传片被央广网采用播出;拍摄制作的非遗数字展示片,在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爱奇艺、腾讯视频等新媒体传播;第五届剪纸节线上展览分别在沈阳日报、指尖沈阳直播平台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同时,活动被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辽宁日报客户端、辽宁晚报客户端等媒体进行报道,线上观看及浏览量达到86万人次。2021年沈阳非遗博览会在人员限流情况下,接纳参观游客数万人次,通过网络平台直播6场,活动得40余家媒体报道,网络观看总人数超过30万人次。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结合沈阳非遗项目实际和开展非遗活动的情况,进一步搭建高校与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与政府合作的平台,充分发挥高校师资、人才、设备以及超前的时代思维,多角度、多方法记录宣传推广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定期举办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摄影摄像作品专业赛事 为更好的保护传承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已连续举办了七届沈阳非博会和五届沈阳剪纸节,许多非遗项目影像作品都积极参加各类节会赛事。组织阚氏羽毛画制作技艺、辽三彩烧造技艺、沈阳关氏传统锔瓷技艺、初春枝满族民间剪纸、钟氏刻瓷技艺、那氏旗袍制作技艺、张氏传统戏服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参加《文化 创意沈阳》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辽宁省红色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以及沈阳旗袍文化节等。阚氏羽毛画制作技艺的“羽毛盘画”获《盛京文化 创意沈阳》系列文创产品设计大赛金奖,另有40余个非遗文创产品获银、铜及优秀奖,张氏传统戏服制作技艺的作品“朝袍”,在第二届满族服饰保护与研究创新成果展中获服饰传承与创新类一等奖,那氏旗袍制作技艺制作的旗袍在第五届沈阳旗袍文化节及暨第三届中国定制旗袍艺术大赏中展演,组织于氏面人、李氏民间掐褶纸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参加2021年沈阳群众文化春节联欢晚会,组织征集近百项沈阳非遗文创产品在北京文化旅游合作促进平台“2021云上年货大集”推广,向国家文旅部、省文旅厅推荐非遗过大年有关视频,为市委网信办提供胡魁章制笔工艺、东北大鼓、朝鲜族尚帽舞等视频在春节其间播出。于氏面人制作技艺被中央电视台17频道综艺栏目“高手在人间”邀请展示传统手工艺,皇姑区被命名为“辽宁省民间文化剪纸艺术之乡”,拍摄制作的“非遗在沈阳”宣传片被央广网采用播出。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但近年来,由政府主办的节会、赛事需要各级相关部门的严格审批备案,因此,“定期举办以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摄影摄像作品专业赛事”我们将与相关部门沟通推进。以此同时,可结合非遗相关节会的举办,将非遗项目影像作品植入节会中展示、展播,或支持社会组织举办专业赛事更进一步的记录、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2年3月23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