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关于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提案》(第120号)的答复
中国致公党沈阳市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些年来我市一直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进入新阶段。 1.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我市深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设立了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建立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扶持机制。2021年出台了《沈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细则》。开展了第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33人被认定为沈阳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一步加强了非遗传承人队伍建设。 2.非遗传习基地不断增加 为进一步推进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自2015年起,我市积极开展非遗传习基地创建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已分三批次批准设立了100家非遗传习基地,广泛开展传习传统音乐、传统艺术、传统技艺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 3.非遗保护名录的内涵不断丰富 目前,我市公布了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了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有22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市级非遗名录,其中东北大鼓、辽菜传统烹饪技艺、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等10个非遗项目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沈阳相声、刻瓷、初春枝满族剪纸等51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省级非遗名录,沈阳北市“摔跤”、 华山正骨诊疗技法进入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有209人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刘敬贤、霍大顺、吴吉山等10人被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钟立维、初春枝等38人被认定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4.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步伐不断加快 十九大以来,我市加快了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抢救步伐,逐步对列入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遗项目建立电子档案,制作数字化非遗保护展示片。2018年,投入了29.85万元对3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制作了数字化保护展示片。2020年,投入了29.89万元对30个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制作了数字化保护展示片;同年,投入了39.82万元制作了《非遗在沈阳》宣传片;开展辽宁沈北锡伯族生态保护区创建工作。 5.非遗传统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市发挥平台作用,创新传播形式,加大了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宣传力度。沈阳相声参加了由省委宣传部主办的“我们的中国梦”——文化活动进万家启动仪式上的演出;整理复排唐(韵笙)派剧目《驱车战将》《未央宫》《好鹤失政》等,创新举办了首届沈阳 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宣传展示活动暨“非遗购物节”;成功举办了2020迎新春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沈阳第三届剪纸节;发挥新媒体成本低、效率高、传播快的优势,制作了15期非遗短视频,并在“盛京非遗”抖音号播放,在线观众达到10万以上,鹿鸣春香鸡御点澄沙包现场秒光。新华社以沈阳百年“胡魁章”古法制笔的坚守与辉煌对“沈阳胡魁章制笔工艺”视频进行了刊发。中央、省、市媒体对“非遗购物节”进行了报道,扩大了我市非遗项目的影响力,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市非遗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了经济发展。今年还将打造集传统戏剧、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专题非遗表演节目,并邀请哈尔滨、长春及辽宁中部7城市的非遗项目到沈阳参加沈阳市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暨“第七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示展演活动 ,进一步提升沈阳非遗影响力和知名度。 6.非遗传统文化交流不断加强 近几年,我市加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工作,借助互联网,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行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展演展示。2020年组织并推动 “李氏掐褶纸”与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合作,举办线上掐褶纸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冯元平、杨桂臣等代表性传承人多次与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等院校及部门进行文化交流和教学活动。参加“云上解码幸福中国——外媒记者云参访”之沈阳“‘一带一路’,一路有你”国际推介日活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宣传推介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7.非遗文创产品不断丰富 为推进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我市每年给予每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00元资金补贴开展收徒授艺,还积极组织引导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和生产性保护。满族刺绣的真丝海水江崖手包、百安满绣中药荷包、手绣记事本、手绣红包、茶杯垫套盒、角包、领带和卡夹等200余个文创产品;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牛娃送福》十二生肖等;初春枝、冯元平、李英杰的福、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人物36群芳图、东北八大怪、富春山居图、佰鹤图等剪纸作品;满族布艺的福禄寿喜、福娃抱财系列、虎虎生威、满族婚嫁习俗-备嫁妆、等百余个文创产品;民间刺绣--荷包喜相逢、福禄寿等;陈氏金属浮雕工艺财神到、人物像等;金氏绳结富贵、如意等、鲁氏棉花画连年有余、庆丰收等;郑氏传统风筝制作的金牛送福、紫燕咏春等;李氏民间掐褶纸的金牛送福、红红火火过大年、灯笼、玉如意等;沈阳王氏泥人制作的《关东风》系列泥人;林氏传统剪纸技艺(团花)我爱你我的祖国系列作品;关东微雕贺新春等,全市221个市级非遗项目,目前有数千余个文创产品,不断传承传播着传统文化,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 8.非遗项目与商业旅游不断融合 我市不断落实并推进非遗进学校、进社区、进市场、进景区,《东北大鼓》《钟氏刻瓷》《沈阳杨氏太极拳》《沈阳关氏皮影》《桮小丽满族民间刺绣技》《肖彤葫芦刻绘技艺》《穆桂英挂帅》等百余人次非遗传承人和近百个非遗代表性项目走进了东新小学、沈阳艺术学校、东北大学、光明中学、塔湾小学、丁香小学、沈阳站社区、平罗街道和二牛所口镇等30余个校园和社区传承非遗技艺、传播传统文化。组织了百余个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沈北啤酒美食节、泥巴节,皇姑区美食节、市民文化艺术节,浑南区“沈阳花园夜市”浑南之夏等夜经济活动。组织了非遗代表性项目进沈阳故宫、沈北“稻梦空间”、于洪丁香湖及非遗文化志愿大集等旅游景区开展展示展演活动。非遗代表性项目已成为传统教育、商业活动、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内容,非遗与旅游实现了进一步的融合。 9.非遗代表性项目在社会中作用不断增强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创作了抗疫题材作品747件、支援抗疫资金323.5万元。创作的“中国准赢”剪纸、“平安中国”掐褶纸等作品在学习强国辽宁平台刊出;《最萌“小医生”》掐褶纸作品被武汉雷神山医院纪念馆收藏等。我市非遗作品振奋了抗疫精神,凝聚了人心,有效地支援了抗疫工作。 10.区县(市)非遗工作不断发展 各区县(市)结合本区域资源和工作实际,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目前列入区县(市)级名录的非遗代表性项目209项、代表性传承人127人。各地区基本建有非遗展示馆,陆续制定出台非遗申报、保护管理、作品保管等政策性制度文件。各地区加大了非遗保护工作,出版了《耿英中国民间故事集》《郝赫曲艺作品选》《非遗传承》《中华成语印谱》《喜利妈妈》《老人老事老家—锡伯族老人口述史》《锡伯族史汇编与多彩的锡伯族民间故事》《何钧佑锡伯族长篇故事》《奉天落子合集》《和平非遗口述实录》等一批非遗保护传承口述书籍。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的非遗交流展示、展演活动,全市组织非遗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千余场,举办非遗精品展、非遗讲座培训、2020迎新春“我们的中国梦”非遗进社区文化惠民活动、《非遗公开课》、朝鲜族民俗象棋联赛等活动数百场;各区县也不断推进非遗与节会、夜经济和集市活动有机融合,进一步发挥了非遗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虽然,我市非遗保护和利用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存在一些正如贵委提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结合贵委提出的建议,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方面今后重点抓好以下及个方面工作: 一、加大人员培训力度,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队伍素质,提升研发能力 从2021年起,每年将安排工作经费,对全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工作管理人员,以及市区两级从事非遗保护、传承、开发的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含非遗文创产品研发,逐步提升业务水平,为进一步推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工作提供人力资源保证。鼓励非遗文创研发队伍研发出具有沈阳地域文化特点、传承我市文脉,接地气的非遗文创产品。 二、开展普查工作,深入挖掘全市非遗资源,为提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提供资源保障 深化非遗资源调查,推进建立沈阳非遗数据库。按照“全面普查、广泛采集、确立重点、建档立卡、分类制作、图文并茂”的工作要求,开展全市非遗资源调查工作。加快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认定、记录和建档等,丰富市、区两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扩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覆盖面。今后几年,我市将不断并深入挖掘全市非遗资源,特别是各区县要对本辖区的非遗资源开展全面普查,依法依规认定、记录、建档,充实完善市区两级非遗记录体系,加强非遗档案和数据库建设,为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提供资源保障。 三、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相关研发展示平台 1.建设展馆,推进非遗博物馆建设挖掘、利用现有国有场馆存量资产,推进在方城地区建设集展示、收藏、研究、传承、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非遗博物馆的选址工作,推进市非遗博物馆建设工作,建设非遗文创集中展示平台。 2.精心策划“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 办好沈阳非遗博览会 充分利用国家文旅部设立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精心策划、精心组织、精心调度,办好沈阳非遗博览会,进一步提升沈阳非遗博览会的水平,努力将沈阳非遗博览会打造成我市非遗文创产品的展销平台。 3.推进非遗融合,组织非遗文创产品进景区 推动非遗与商旅融合。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非遗文创产品走进景区、走进展会、走进商超。组织我市优秀非遗文创产品参加我市文化旅游及冰雪节等节庆活动的对外宣传促销活动。 4.通过推进非遗特色街区建设,为我市非遗文创产品提供展示、展销载体。 鼓励各区县结合当地资源实际积极建设特色非遗街区。推进沈河中街、和平北市等非遗特色街区建设,引导各区县(市)结合本地资源实际,借鉴中街、北市等非遗特色街区作法,推动各区县(市)充分挖掘本地非遗资源,积极引进域外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打造体验式、沉浸式非遗特色文化街区。通过推进非遗特色街区建设,为我市非遗文创产品提供展示、展销载体。进一步推进腰长河锡伯小镇建设,做好规划,完善政策、设施,引导、吸引区内锡伯族非遗项目进驻,使之成为我市锡伯族非遗文创产品的集中展示地。 5.推进非遗产业园区建设,构建非遗文创产品实现规模化 重点推进和平区北市场、浑南区盛京满绣非遗产业园区建设,积累园区发展经验。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全市现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传承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将能够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的非遗项目有序引进示范非遗产业园区,形成规模效应,推进非遗文创产品规模化。 感谢贵委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1年5月7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