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建议的提案》(第273号)的答复
孙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我市优秀传统文化产业化发展建议的提案”(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273号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对于您提出的建议,我们进行认真研究和调研,并予以充分采纳。 一、关于“抓好文化建设,设立文化产业基金的建议” 我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不断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目前,我市公布的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共260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41个,先后出版了200多种出版物。市财政每年都安排非遗专项资金用于非遗保护传承,出台“关于推动全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资金扶持政策,对规上文化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的给予相应奖励,对获得国家、省级文化产业园园区或荣誉的给予相应奖励。近年来,实施“民族记忆保护工程”,安排专项资金90万元,拍摄非遗项目纪录片,推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展示工程。连续举办八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免费为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平台,并对参加项目给予500至1000元的补贴。我市每年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安排收徒授艺补助经费36万元,近3年来共争取中央、省级非遗专项资金203万元,重点支持东北大鼓、评剧韩花筱、辽菜烹饪技艺、古书画装裱技艺等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积极开展非遗专项资金争取,探索优化专项资金扶持方式,加大对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推进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 二、关于“推进文化传播,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建议” 我市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活动范围涵盖幼儿园、中小学、大中专院校,活动形式包括项目展演、技艺展示、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等。近年来,我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创建活动,每年组织杨氏太极拳、李氏微雕技艺等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浑河站小学、和平区南京街第一小学等学校开展活动百余场,通过项目展演、技艺展示、图片展览、专题讲座等形式,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讲和展示,包括传统音乐、传统体育、满族剪纸、刻瓷、相声、炭精绘画、雕刻篆刻等非遗项目。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组织非遗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走进学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三、关于“提高文化输出,增加政府采购机制的建议” 近年来,组织“评剧“韩、花、筱”三大流派艺术”“辽三彩烧造技艺”“李氏糖人制作技艺”“冯元平剪纸技艺”“李氏民间掐褶纸”等非遗项目到唐山、天津等到外省市演出、参加“云上解码幸福中国——外媒记者云参访”之沈阳“一带一路一路有你”国际推介日、海南国际消博会,参加美、法、德沈阳总领事馆文化交流活动、东北亚文化旅游创意博览会、中韩建交线上非遗交流活动和高校留学生互动交流等,同时还组织部分非遗项目到外省市参加旅游促销活动,不断推进我市文化输出,扩大文化影响力。在政府采购方面,各级政府按照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通过招投标方式进行,坚持先有预算安排、后购买服务原则。在城市书房建设中,部分城市书房、书屋也优先引入部分非遗文创产品,丰富书房建设,在举办非遗博览会中,免费向非遗项目提供展示展演场地,扩大非遗影响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积极争取非遗专项资金,对非遗项目给予一定经费补助,用于鼓励非遗项目融入现代生活,引导非遗项目立足市场,推陈出新,通过提升作品附加值,提高市场接受度,从而使非遗融入现代生活。 四、关于“助推文化发展,搭建对外推广平台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宣传力度,组织东北大鼓、沈阳“仨拉击”、相声、沈阳吴氏北派布袋木偶、面人汤技艺、刘氏民间剪纸技艺、沈阳桮小丽满族民间刺绣技艺、金氏绳结技艺、沈阳王氏泥人制作技艺、沈阳满族民间传统服装制作技艺、锡伯族传统射箭、锡伯族蝴蝶舞等百余个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先后参加沈北啤酒美食节、3A级景区“稻梦空间”泥巴节、皇姑区塔夜市美食节及市民文化艺术节、浑南之夏、全国纺织非遗大会、北市庙会、丰收节等。在举办各类展示展演活动的同时,加强与媒体的互动合作,充分利用现代融媒体快捷和影响力宣传传播非遗活动,《沈阳非遗春满园》节目在学习强国、新华网客户端、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媒体平台播出报道,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等100个非遗项目视频在抖音等新媒体展播,非遗过大年活动、沈阳市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上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第八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第五届剪纸节等沈阳日报、指尖沈阳直播平台进行了全程现场直播,国家公共文化云也进行转播、人民日报客户端、新华网客户端、辽宁日报客户端、辽宁晚报客户端等40余家媒体进行报道,线上观看及浏览量达100余万,进一步提升沈阳非遗影响力。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搭建非遗与企业、学校以及文创公司的对接平台,激发资金、人才、创意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适度研发更好的非遗文创产品,推进非遗更好的传承发展。 五、关于“宣传文化亮点,增加文化曝光机会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政府主渠道非遗宣传力度,为了更好保护记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我们每年都投入20余万元,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性记录及宣传展示,并通过中央、省、市等媒体及自媒体宣传沈阳非遗,拍摄制作的“非遗在沈阳”宣传片被央广网采用播出。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影响,打造了沈阳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宣传展示活动暨“非遗购物节”,制作了15期非遗短视频,在抖音号“盛京非遗”展播。并连续7天7场7个点位,通过抖音号现场直播2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20位代表性传承人展示高超的传统技艺,实现传统非遗与现代媒体“跨界”合作,吸引了1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鹿鸣春传统技艺经典澄沙包及香鸡现场秒光,“胡魁章制笔技艺”视频被“新华社”刊发,中央、省、市媒体对“非遗购物节”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创新开展线下线上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及组织开展“非遗购物节”,邀请来自东北8城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的170个非遗项目齐聚沈阳市和平区老北市景区举办第七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人员限流情况下,接纳参观游客10余万人次,通过网络平台直播6场,活动得到新华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辽宁日报、辽宁交通广播、沈阳电视台、沈阳日报等40余家媒体报道,网络观看人数超过30万人次。与网信办等部门合作,将泥人、面人、阚氏羽毛画等非遗项目与电竞赛融合,通过现代科技,进一步宣传推介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进一步加强与媒体合作,不断扩大宣传,提升影响,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感受非遗,共享非遗魅力。 六、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的建议” 我市高度关注非遗知识产权问题,严格执行《沈阳市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积极回应非遗项目传承人的产权纠纷诉求,逐步建立保护合作机制、纠纷仲裁调解专家咨询机制、增设仲裁调解受理渠道、长效沟通机制。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发挥沈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完善非遗维权援助体系,完善保护中心行政执法协同作用、人民调解牵头作用、维权援助服务作用、专利信息传播基地作用,更好地保护我市非遗项目。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3年3月20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