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关于科技加持、文化强市——新媒体时代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创新对策研究的提案》(第313号)的答复
苏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科技加持、文化强市——新媒体时代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创新对策研究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健全社会各界协同参与的塑造机制的建议”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我市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力度和顶层设计,出台了《沈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细则》《关于进一步加强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制度政策,同时加强资源整合,借助全社会力量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建立了由市文旅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教育局等十余个部门组成的非遗联席会议制度,下发了《沈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立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同时,还与中小学、大中专院校以及社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建立非遗传习基地。近几年来,组织东北大鼓、沈阳“仨拉击”、相声、刘氏民间剪纸技艺、沈阳桮小丽满族民间刺绣技艺、金氏绳结技艺、沈阳王氏泥人制作技艺、锡伯族传统射箭、锡伯族蝴蝶舞等百余个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参加沈北啤酒美食节、“稻梦空间”泥巴节、皇姑区塔湾夜市美食节及市民文化艺术节、浑南之夏等夜经济活动、全国纺织非遗大会、北市庙会等,走进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陈列馆、北陵公园等;组织非遗项目与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辽宁频道合作,参加“云上解码幸福中国——外媒记者云参访”之沈阳“一带一路一路有你”国际推介日;辽菜传统烹饪技艺与沈阳市和平区职业培训学校、沈阳外事服务学校合作,满族布艺等与沈阳旅游学校合作,沈阳关氏皮影、锡伯族传统射箭与沈北新区蒲河满族学校合作,白清寨泥塑民间技艺与鲁美学院合作,关氏传统锯瓷技艺、王氏泥人、钟氏刻瓷技艺等在学校、社区都设有工作室;李氏民间掐褶纸与亚美尼亚埃里温“布留索夫”国立大学孔子学院合作,举办线上掐褶纸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冯元平、杨桂臣等代表性传承人多次与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等院校进行文化交流和教学活动。目前,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张氏传统戏服制作技艺、马家烧麦、辽菜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已进驻沈阳中街和北市场。下一步,我们将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健全社会各界协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机制,实现非遗更好发展。 二、关于“拓宽推广渠道,利用新媒体加大沈阳非物质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的建议”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政府主渠道非遗宣传力度,为了更好保护记录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我们每年都投入20余万元,实施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对非遗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性记录及宣传展示,并通过中央、省、市等媒体及自媒体宣传沈阳非遗,拍摄制作的“非遗在沈阳”宣传片被央广网采用播出。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影响,打造了沈阳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线上宣传展示活动暨“非遗购物节”,制作了15期非遗短视频,在抖音号“盛京非遗”展播。并连续7天7场7个点位,通过抖音号现场直播20个非遗代表性项目,20位代表性传承人展示高超的传统技艺,实现传统非遗与现代媒体“跨界”合作,吸引了10多万网友在线观看,鹿鸣春传统技艺经典澄沙包及香鸡现场秒光,“胡魁章制笔技艺”视频被“新华社”刊发,中央、省、市媒体对“非遗购物节”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创新开展线下线上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及组织开展“非遗购物节”,邀请来自东北8城市的国家级、省级、市级等的170个非遗项目齐聚沈阳市和平区老北市景区举办第七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人员限流情况下,接纳参观游客10余万人次,通过网络平台直播6场,活动得到新华网、中央广电总台国际在线、辽宁日报、辽宁交通广播、沈阳电视台、沈阳日报等40余家媒体报道,网络观看人数超过30万人次。与网信办等部门合作,将泥人、面人、阚氏羽毛画等非遗项目与电竞赛融合,参加第二届王者荣耀全国大赛第三期-东北大区联赛等;组织非遗项目参加“云上解码幸福中国——外媒记者云参访”之沈阳“一带一路一路有你”国际推介日,通过现代科技,进一步宣传推介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进一步加强与媒体合作,不断扩大宣传,提升影响,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共享非遗魅力。 三、关于“激发创作活力,重点扶持能够体现沈阳城市精神题材的非物质文化创新创作的建议” 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沈阳,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极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赋予了沈阳博大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市公布了九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认定了六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沈阳满族民间传统服装制作技艺、那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阚氏羽毛画制作技艺、何晓霞辽绣技艺、沈阳满族堆绫、傅氏锡伯族木雕、锡伯族鹿头琴制作技艺等非遗项目,研发出的满族旗袍系列服饰、山水、人物、动物等刺绣作品、羽毛画、锡伯族木雕、弓箭、鹿角椅等产品都极具沈阳地域特色。辽宁玺赢服饰有限公司沈阳满族民间传统服装制作技艺,研发设计作品先后荣获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匠心奖、中国纺织非遗创新成果展奖、2018首届满族服饰文化保护与研究成果展服饰工艺类一等奖,被媒体称为“让世人惊艳的沈阳元素”,充分彰显旗袍服饰文化魅力,2018年设计制作青花瓷旗袍作品代表中国在韩国平昌冬奥会期间参加亚洲民族服饰展,让沈阳旗袍走上了世界舞台。张敬柯鹿角椅制作技艺制作的鹿角椅登上法国、荷兰邮政与欧洲集邮协会特别发行了2021年“牛气冲天——生肖牛年邮票”等,阚氏羽毛画出口德国和荷兰等国家。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继续深入挖掘全市非遗资源,激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创作活动,搭建非遗与高校和企业互联平台,研发更多能够体现沈阳城市精神题材的非遗文化创意产品。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3年3月20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