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关于深化非遗保护传承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与在沈高校合作的提案》(第223号)的答复
曹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非遗保护传承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与在沈高校合作的提案”(市政协十六届二次会议第223号提案)收悉。首先感谢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对于您提出的建议,我们进行认真研究和调研,并予以充分采纳。 一、关于“做好非遗保护成果展演展示活动,做好非遗博览会的承办工作的建议” 近年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都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暨“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去年,我们组织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城市、邀请哈尔滨、长春及郑州、东莞等外省市150余个非遗项目参加线上交流展播,并与辽宁传媒学院合作,设计出“非非”“遗遗”动漫卡通,完成六场节目展演以及15个主会场和8个分会场的非遗超市直播,直播总时长达20余个小时,国家文化云在线上直播,直播观看量超过了17万次。同时,非遗展演还在省内的文化馆云、抖音、视频号等平台同步直播,并经由各类平台在全国二十个省市播出,直播总观看量达376135次。举办非遗会客厅、李氏民间掐褶纸等线上公开课。博览会包含歌舞、器乐、曲艺、武术等多种展演形式,汇聚汉族、满族、朝鲜族、锡伯族、藏族等多民族元素,既有原汁原味的京剧唐派、评剧“韩、花、筱”经典唱段,又有讴歌新时代的《沈阳非遗春满园》《嘎啦哈》等原创节目,充分展现了沈阳市非遗既保护传承又创新性发展、推陈出新的时代精神。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合作展演,进一步提升沈阳非博会品牌。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充分采纳,建立沈阳现代化都市圈联盟,今年6月将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暨“第九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拟邀请哈尔滨、长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城市的非遗项目参展表演,邀请院校共同承办或支持非遗博览会,更好的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沈阳非遗工作增光添彩。 二、关于“在景区内打造沉浸式体验品牌项目的建议” 近几年,在挖掘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推进非遗与文旅的融合发展,组织东北大鼓、沈阳“仨拉击”、相声、沈阳吴氏北派布袋木偶、面人汤技艺、刘氏民间剪纸技艺、沈阳桮小丽满族民间刺绣技艺、金氏绳结技艺、沈阳王氏泥人制作技艺、李氏民间掐褶纸、那氏旗袍、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沈阳满族民间传统服装制作技艺、锡伯族传统射箭、锡伯族蝴蝶舞等百余个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参加沈北啤酒美食节、3A级景区“稻梦空间”泥巴节、皇姑区塔夜市美食节及市民文化艺术节、浑南之夏等夜经济活动、全国纺织非遗大会、北市庙会、丰收节等,走进沈阳故宫、张学良旧居陈列馆、沈阳世博园等,为游客展示展演互动体验,传承传统文化。每年在北市场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暨“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百余个非遗项目参加展示活动,在中街举办灯会,参展互动的非遗项目数十个,不断引导非遗项目集聚。目前,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张氏传统戏服制作技艺、关东微雕、马家烧麦、辽菜传统技艺、李氏民间掐褶纸、那氏旗袍等非遗项目已落户沈阳中街和北市场和故宫。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进一步加大资金和政策扶持,组织引导非遗项目集聚,以举办非遗博览会为契机,全力打造沉浸式主题体验街区。 三、关于“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工作” 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传承,挖掘了朝鲜族传统“掷柶”竞技游戏、初春枝满族民间剪纸、脱家清真饺子传统手工技艺、马家烧麦制作工艺、邓守和蒙古医正骨疗法、关东查拳技艺、朝鲜族传统“掷柶”竞技游戏、朝鲜族象棋、锡伯族喜利妈妈、锡伯族歘嘎拉哈等66个少数民族非遗项目进行保护,在东北育才学校、砂山街第四小学、西塔街道图们社区、兴隆台锡伯族九年一贯制学校、文化路小学、朝鲜族学校等学校社区建立传习基地,传播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每年一度的非遗博览会上,组织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参与展演,汇聚汉族、满族、朝鲜族、锡伯族、藏族等多民族元素,打造全市文化活动亮点。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继续关注少数民族非遗项目,将民族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发掘出来、保护起来,传承下去。 四、关于“重视非遗项目同市场相结合的建议” 近年来,我们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非遗项目开展生产性保护,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产品,积极组织引导支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和生产性保护。满族刺绣研发出真丝海水江崖手包、百安满绣中药荷包、手绣记事本、手绣红包、角包、和领带等200余个文创产品;沈阳李氏糖人制作技艺《牛娃送福》十二生肖等;初春枝、冯元平、李英杰的福、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人物36群芳图、东北八大怪、富春山居图、佰鹤图等剪纸作品;满族布艺的福禄寿喜、福娃抱财系列、虎虎生威、满族婚嫁习俗-备嫁妆、等百余个文创产品;民间刺绣--荷包喜相逢、福禄寿等;陈氏金属浮雕工艺财神到、人物像等;金氏绳结富贵、如意等、鲁氏棉花画连年有余、庆丰收等;辽三彩烧造技艺的辽瓷系列产品;郑氏传统风筝制作的金牛送福、紫燕咏春等;李氏民间掐褶纸的金牛送福、红红火火过大年、灯笼、玉如意等;沈阳王氏泥人制作的《关东风》系列泥人;林氏传统剪纸技艺(团花)我爱你我的祖国系列作品等,全市221个市级非遗项目,目前有数千余个文创和衍生产品,新冠疫情前,杨晓桐满族刺绣年产值达8000余万元、董义根雕千余万元、辽三彩烧造、阚氏羽毛画、李氏民间掐褶纸等产值数百万元。对您提出的建议,我们将充分采纳,组织引导非遗项目进一步加强与校企的合作,充分利用院校和企业的人才及资金优势,开展收徒授艺和非遗文创产品的研发,共同开发具有沈阳地域特色的非遗特色文创产品,举办沈阳非遗文创产品创意大赛、展示、展演等活动,传承传播传统文化,丰富着群众文化生活,助推社会沈阳经济发展。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3年3月20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