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提案》(第036号)的答复
民进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批示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文件部署和要求,充分利用和挖掘我市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双向发展,取得积极成果。 一是强化政策统筹引领。近年来,按照文旅融合的思路,2017年,我市先后开展了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功能区等一系列创建工作,从体制机制、产业资源整合、品牌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大力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建立了以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基础的文旅融合协调议事协调机构,先后出台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后备箱、旅游装备制造业、旅游文化创意、新业态融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组织编制了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冰雪旅游等一系列融合规划,有力推进了旅游与文化的有效融合,培育了以清文化、工业文化、抗战文化、民俗文化资源为主线的历史文化游品牌,推出了沈阳故宫、中国沈阳工业博物馆、“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品牌,打造了皇寺庙会等文化活动品牌;推动旅游和农业、工业、体育、科技等产业融合,形成了以乡村游、冰雪游、生态游、温泉养生游等为核心的生态健康旅游产品,推出了国际旅游节四季游、冰雪节等一系列生态游活动项目。从2019年开始,我市先后启动了《沈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行动实施方案(2019-2021年)》《沈阳市文化旅游产业服务质量提质升级工作方案》的实施工作,正在制定《沈阳市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提升了各地区、各部门文旅融合的意识,必将为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是积极推动文化演艺产品的开发。我市拥有丰富的文化演出创作基础资源和创作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市积极尝试打造城市大型文化演艺节目,曾经策划了以清文化为主线的皇家大游行活动,在棋盘山策划设计大型城市实景演出,但因受场地、气候、生态资源利用限制等一系列因素制约而未能推出。为此,我市积极转变思路,充分利用大剧院、小剧场以及景区等空间,打造了多种形式、多种主题的文化演艺节目,取得了积极成效,受到了市场的认可。近年来,充分挖掘沈阳故宫的历史文化故事,利用我市文艺院团的人才优势,推出了“皇宫启门入宫”表演,向游客展现了沈阳故宫清太宗皇太极崇德年间,以及清帝东巡盛京期间举行朝贺典礼时,八旗诸王贝勒带领文武大臣以及各族使臣,在大清门外序列整齐、进宫朝见的场景,由仪式介绍、御门表演、排班表演、入宫表演、谢场表演五部分组成,整场演出在沈阳故宫东西朝房和大清门之间进行,为实景演出,免费观看,受到了游客的欢迎。2019年,故宫皇家礼仪展演130多场。近两年,针对我市没有大型演艺节目的现状,我市也在积极研究推动世界杂技品牌《天幻》回归城市演出市场,推动表演场地设施建设,未来,将《天幻》打造成城市常态化演出节目。 三是大力推动文创产品的开发。一方面,积极引导我市景区、文博单位、创意设计企业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建设购物专门店和网上商城,1905文创产业园、稻梦空间、沈阳故宫等很多景区都陆续开发了自己的特色产品,且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多。另一方面,积极构建文创产品的市场体系,注册了“盛京好贺儿”商标,设立了10多家盛京好贺儿店,沈阳故宫等景区还开设了网上淘宝店。沈阳故宫已与30余家文创企业签约,2019年文创产品销售收入超过千万,达到969.8万元,比上年增长14%。沈阳故宫推出的“万紫千红”“平安如意、玉堂富贵、福庆有余”等系列文创产品,书签、冰箱贴、小夜灯、车载纸巾、手表等文创走俏。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潜力,注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市场化、产业化,推出了满绣非遗项目和康平卧龙蒲草编织技艺、二牛柳条编织技艺等10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充分展示了我市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未来文创开发提供了丰富的创作资源。近期,我市正在策划举办2020“盛京杯”沈阳工业设计大赛文化创意设计专项赛暨沈阳十大特色文化创意系列产品评选活动,旨在通过此次活动挖掘和推出一批文创产品设计和销售企业,以两端打通文创设计、生产、销售市场的通道。 四是积极挖掘民俗文化资源。修缮建设了锡伯族家庙、老龙口酒博物馆、法库祖家坊酒文化博物馆、沈北锡伯族博物馆,打造了以锡伯族文化为核心的沈北腰长河小镇、以朝鲜族生活习俗为内容的东陵满融村,以华夏饮食文化为内容的华夏民俗村,以展示朝鲜族生活习俗和娱乐文化为内容的北市朝鲜族风情一条街,以关东风情和二人转文化为内容的刘老根大舞台、关东影视城等,开发了以农民生活习俗为内容的康平捺钵节、以关东集市文化为内容的和平皇寺庙会,以观灯习俗为内容的中街庙会等传统民俗文化节会活动。同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公布了八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截至目前,我市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达221个,市级以上代表性传承人达176名,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场所100个,已经形成了一支涉及种类齐全、技艺水平较高的传承体系,打造了祖家坊白酒传统酿造工艺、张氏传统戏服制作技艺工艺、北市“摔跤”、锡伯家庙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 五是积极做好城市文化的传播。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旅游市场营销工作,积极面对国内外客源市场推广旅游资源,一方面,通过文化艺术演出、文艺创作、文化讲解等加强与国内外城市的文化资源宣传,2019年,沈阳盛京大剧院共推出演出445场,沈阳故宫、“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等文物资源场馆推出了景区讲解员,打造了小志愿讲解员品牌,为帮助中外游客了解沈阳历史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围绕文化资源、节会活动等,通过腾讯、大辽网、沈阳日报融媒体工作室、中国日报海外版、“沈阳文旅”公众微信平台等宣传平台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宣传。与此同时,我市积极加强文化旅游的区域交流合作,大力推动我市与沈阳经济区的合作,积极推动京沈旅游合作,加强东北“4+1”城市合作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西北城市的合作,拓展与“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合作,大力拓展文旅客源市场。打造了“康乾御道”、“浪花爱上雪”等营销品牌,策划了“巡四京都城、品四市风情、进四地人家”为主题的北京、沈阳、抚顺、辽阳旅游互动活动,使文化旅游走出的步伐加快。 虽然我市在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资源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仍然存在文化挖掘不足、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突出城市特色,着力打造适应游客需求的文化演出精品。进一步提升沈阳故宫皇家礼仪演出的水平,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感染力,将沈阳故宫演出打造成我市景区演出的精品。推进利用植物园闲置场馆演出《天幻》等节目。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文艺资源和创作人才,积极研究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策划城市大型互动文化演艺节目。 二是以小而精为特色,加强对民族民俗文化的挖掘。以我市实施文旅产业提质升级为契机,鼓励景区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文化演出节目,特别要深入挖掘我市民族民俗类景区的资源优势,策划小而精的文艺演出节目,提高游客游览的体验性。 三是积极开发文创产品,提升消费附加值。要继续推动沈阳故宫文创产品体系建设工作,深化与文创设计单位的合作,提高文创设计水平,丰富文创产品。同时,扩建文创商店,扩大文创店数量,积极开展网上营销,不断提高文创产品销售水平。继续推动景区文创产品开发,重点抓住文创产业园、文化主题园区等文创产品的开发工作,为探索景区文创产品开发积累宝贵经验。 感谢贵单位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