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在沈阳主要窗口对主要景区进行全方位包装推介提升旅游人气的建议》(第0751号)的答复
姜秀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在沈阳主要窗口对主要景区进行全方位包装推介提升旅游人气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充分利用各类交通平台、道路枢纽、重要交通节点进行城市旅游宣传,加强与新媒体合作,推进旅游营销市场化、专业化进程,多渠道面向游客发放沈阳旅游宣传品,多措并举强化沈阳旅游营销推广 (一)在沈阳本地道路枢纽、重要交通节点宣传方面。目前已在沈阳桃仙机场、沈阳北站、皇朝万鑫户外LED巨屏等点位、渠道开展宣传沈阳城市旅游形象工作,让来沈境内外游客、旅者无论通过航空、铁路还是自驾出行等方式都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沈阳四季旅游的爆点信息,实现“游有所依,玩有所导”。其中:在桃仙机场出发厅安检口上方LED屏和到达厅国际国内到达航显屏进行城市形象和旅游资源宣传,安检口LED屏15秒/次,160次/天,航显侧LED屏15秒/次,960次/天,连续宣传26周;在沈阳北站到达通道16块灯箱进行宣传,其中A1出口8块(联排),A2出口8块(联排),连续宣传12个月;在主要街路(青年大街金廊)皇朝万鑫户外LED屏宣传,15秒/次,240次/天,连续宣传8个月。 (二)在已在北京火车南站(高铁站)候车大厅,利用80台刷屏机大力宣传沈阳旅游资源,12秒/次,210次/天,连续宣传26周;在上海虹桥高铁站大厅出发区,利用73台刷屏机,12秒/次,108次/天,连续不间断宣传22周。在广州南站利用64台刷屏机,受众到达率可近100%,全年覆盖近亿人次。 (三)积极寻求与互联网新媒体合作实现突破,积极构建沈阳旅游宣传大格局,按照时间节点和工作计划,有条不紊的全面推进“传奇盛京 福运沈阳”城市形象宣传。已与新浪网、腾讯大辽网、新华网、中国网、中国日报网、沈阳网、北国网、马蜂窝网等众多国内外主流新媒体开展有效合作,对实现“引客入沈”,拉动沈阳旅游市场消费,提升沈阳旅游人气起到了极大作用。其中,与新浪网合作,连续三年(厦门2年、广州1年)举办“浪花爱上雪”双城记主题营销活动,通过南北城市气候、资源、人文、民俗方面的对比,利用移动端、PC端、微博、微信、H5、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传播,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粉丝对沈阳的关注,新浪全国总网和27个地方站协同支持活动,全网曝光率突破2亿人次。通过旅游消费数据分析显示,厦门市已成为全国来沈旅游消费的前3位,较前几年有突破性增长。与腾讯网合作宣传,开展梦回大辽冰雪季、全国总编沈阳行等系列活动,在腾讯总网、全国地方站进行宣传。与新华网辽宁频道进行全面合作,在PC端开设《传奇盛京福运沈阳》旅游专栏,移动端通过H5、VR、网络直播等展现沈阳旅游活动的精彩,线下开展《我为家乡代言活动》,利用小记者及其家长的传播力为沈阳旅游增加新的亮点,新华网无人机团队拍摄沈阳旅游宣传片,通过《飞阅沈阳》栏目向海内外展现沈阳城市风光之美。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政府对外网站《中国日报网》合作,开通“沈阳旅游英文网”专栏,借助中国日报网的权威性和影响力,面向全球包括欧洲、亚洲、美洲、非洲等80余个国家宣传沈阳旅游,访问量超百万人次。与沈阳网合作,联合开展寻找沈阳好去处活动,策划、挖掘、整理、宣传沈阳旅游资源,通过沈阳网、手机微信在网络传播宣传;全年推出《好去处》旅游产品200个,原创微信15条,PC端稿件全年300篇。与马蜂窝网开展“马上蜂行”活动,采取网络大V及旅游达人实地体验沈阳旅游资源美景,并通过微博、微信、直播等形式宣传沈阳。这些宣传合作较好地宣传了沈阳城市形象,扩大了沈阳城市旅游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四)持续巩固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宣传阵地,通过举行新闻发布、媒体采风、整版宣传等方式,宣传沈阳丰富的旅游资源。与辽宁交通广播电台(97.5)、辽宁新闻广播电台(98.6)、沈阳日报、辽沈晚报、沈阳晚报、新华社、中国旅游报、《航空画报》杂志、高铁《旅伴》杂志等传统媒体持续深入合作,将沈阳“吃、住、行、游、购、娱”的方方面面立体快捷的推送到终端游客。其中,在沈阳电视台设立主播大畅游栏目,每周拍摄播放两期节目,全年100期,每期不少于2分钟,在晚间沈阳新闻频道播出;按照沈阳旅游节四季游的特点,制作、播出4期(春夏秋冬)旅游宣传短片,播发频次为60次,全年宣传。在全国高铁《旅伴》杂志月刊,发行量45万份,每天覆盖2785列高铁和动车,受众人群每月约4050万人次。《航空画报》杂志覆盖国内外百余条航线,受众人群每月约150万人次。与中国旅游报、新华社合作,通过专版、专题宣传形式,对沈阳的城市品牌形象、节庆活动、旅游产品及旅游产业发展进行系列宣传报道。 (五)不断丰富沈阳旅游宣传品制作内容,创新设计风格形式,多方协作拓宽旅游宣传品发放渠道。2019年计划设计制作《沈阳旅游攻略手册》16万册、《沈阳旅游手绘地图》18万份,并同步上线沈阳旅游电子地图。利用展会、促销、推介会等契机免费发放,宣传沈阳各类旅游资源。 针对您提出的在机场、火车站等地,设立公益宣传图景、图册这一建议我们将在当前已开展工作的基础上,积极联系有关单位,共同研究实施方案,争取在覆盖到您建议中提及场所的同时,将重点酒店宾馆、旅游景区、部分高等院校等一并纳入发放范围,布展沈阳旅游宣传品,对海内外游客免费发放。 二、积极联系交通管理部门,协调市场营运主体,争取将沈阳的精品旅游线路运营实现市场化经营运作 目前,我市已经开通了旅游观光一线。线路沿途观光景观包括: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清昭陵和清故宫;四个历史古迹,清真南寺、太清宫、抚近门、张学良旧居;两大广场,惠工广场、市府广场;两大商业中心,中街商圈、辽展和华润万象城;两个休闲公园,青年公园、五里河公园;一个体育场馆,奥体中心。这一线路基本涵盖了沈阳市内金廊一线主要旅游景区。同时,沈阳目前已有部分公交线路能够直达沈阳二环外部分重点景区,但对于在旅游旺季对所有重点景区实现专线或者旅游班车直达这一目标仍有差距。旅游专线不同于常规公交,受到淡旺季、客流量、票价、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业务划分、利益分配等诸多因素制约,就目前情况来看暂不具备大规模开通相关旅游公交线路及旅游专线的实际条件。我局将积极联系交管部门,共同调研各重点景区市场情况,密切关注各个途经旅游景点公交线路的出行需求变化,在旅游旺季或客量变化较大情况时,及时商请交管部门调整运力,方便广大群众和海内外游客旅游出行。 针对您提出的“在机场火车站客运站,做直达景区交通索引”,我局下一步将积极联络有关单位,共同研究论证,争取尽早实现。同时,我局今年即将发布上线的沈阳旅游电子地图可以部分满足这一需求,沈阳旅游电子地图将“图、文、声”相结合,向广大游客推送沈阳百余家A级景区旅游资源,并实现电子一键导航服务。 三、将旅游景区周边商圈与沈阳特色产品建立协同机制,实现互相助力、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由我局制作打造的《盛京好贺儿》系列旅游商品宣传丛书已面向全国市场推出,它呈现了沈阳四大类十个系列超百种商品。这些创意新颖、时尚鲜明的旅游商品,将玩、吃、文、礼四者相结合,无一不展现出“传奇盛京 福运沈阳”深厚的城市历史文化底蕴和地域文化特色。使沈阳拥有了拿得出、叫得响的地方特色旅游产品,极大的方便了外地来沈游客选购沈阳特色产品。2018年,我局组织李氏掐纸、辽瓷、旧居折扇等20多种“盛京好贺儿”企业,开展了“沈阳文旅商品北京行”活动,市商务局2018相继举办了“沈阳特产城”启幕和“沈阳老字号博物馆”开馆仪式,及“‘沈阳特产’打造工程暨2018沈阳特产购物节”启动仪式,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关注和热议,营造了“沈阳有特产,沈阳特产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将认真汲取您的意见,积极与市商务局建立联络机制,将旅游景区和沈阳特色产品二者更好实现对接。通过引导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生产企业,持续提升沈阳特产的创新能力、产品质量、产品附加值和产品包装装潢档次,不断提升本地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增加景区特色产品渠道铺设力度,进一步优化线下营销渠道,增加名优特产的经营品种;开展沈阳特产打造活动,多渠道宣传推广等方式,构建起以文带旅、以旅兴商、以商承文的发展格局,实现“盛京美景”与“盛京好贺儿”互相推动、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四、加强特色街区打造,完善建设和评定标准,加快培育和开发建设旅游特色街区,促进现有特色街区提质升级,叫响沈阳特色街区品牌名片,增加沈城旅游人气 近年来,我市商业街区建设得到长足发展,已形成重点商业街区43条,涉及文体休闲、餐饮娱乐、工程机械、汽车贸易、电子通讯、日用消费等众多行业。其中,“国字号”商业街7条,中街、太原街、东中街被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著名商业街”,三好街、北二路、长江街地一大道和五爱市场被命名为“中国特色商业街”。老龙口1662特色文化街区、老北市场休闲街区、沈阳路特色商业街入选“省级旅游商品示范街(区)培育单位”名单。 2018年12月,商务部下发了《商务部关于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沈阳中街步行街被确定为全国11条改造提升步行街试点之一,也是东北地区唯一一条试点街。中街步行街是中国第一条步行街,迄今已有390余年历史,全长1400米,宽28-30米,总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商业总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中街步行街先后荣获中国首批十大著名商业街;中国首批商旅文产业发展示范街区;全国首批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等荣誉称号。我局将利用这一难得机遇,会同市直有关单位及沈河区政府共同发力,协调推进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并将沈阳方城5A级景区创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中街步行街打造成沈阳旅游观光休闲的“王牌”街区。具体措施是:积极推进相关部门开展“商、旅、文”互动活动;加大对海内外客源地市场的推广宣传;加强招商支持力度;对标国际先进商业街建设标准;提升街区运营水平。 在中街改造提升试点过程中,我局将借鉴改造提升新思路、新办法、新模式,总结有成果、可复制、能推广的经验,组织13个区、县(市)和重点旅游商业街区借鉴学习,提升全市整体特色街区建设水平。 我们将认真听取和吸收您的宝贵建议,在繁荣沈阳文化旅游市场上尽职尽责、务实高效开展工作,与您携手共促沈阳文旅事业大融合,共创沈阳文旅产业大发展。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19年4月17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