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振兴乡村文化全力推进我市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099号)的答复
姜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振兴乡村文化全力推进我市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099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政府建立相应机构,借辽宁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的契机,领导和指导乡村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利用和彰显工作 一是加强对农村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对农村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未列级)建立文物基础档案,对已经进行了考古勘探的,没有盗掘风险的不可移动文物设立标志碑牌,加强农村不可移动文物的看护及巡查工作,确保文物安全。拓展农村文物利用途径,规划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沈阳段),编制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沈阳段)建设保护规划》,完成了白家台烽火台修缮及保护性设施工程,设计推出长城重要点段四季游精品线路长城+红色旅游线路。 二是开展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修缮保护工作。组织对法库县吉祥寺、康平县天主堂、新民市辽滨塔、清真寺、沈北石佛寺塔等文物进行修缮工作,确保乡村文物安全。积极搜集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民间歌谣、民间谚语,对濒临消失、活态传承较为困难的代表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抢救性保护,开展视频、图片记录和口述史采录等工作,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加工创作,创新推出具有影响力、带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新时代文艺作品。起草制定了《沈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细则》,不断完善政策法规体系,进一步规范包括乡村传承人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行为。 三是开展乡村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推进对乡村地区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挖掘和培养,助推乡村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为其提供文化资源及人才保障。深入挖掘乡村地区的非遗资源,公布了崔氏木工榫卯技艺等乡村非遗项目列入沈阳市第九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举办了线上第八届沈阳非遗博览会,对我市乡村地区非遗项目进行了重点宣传展示。在全市范围内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乡村)“两进”活动的开展,每年组织100余人次传承人和100余个非遗项目走进学校、走进社区和景区开展非遗传承展示、展演宣传活动,通过传承人现场展示展演互动,零距离体验非遗,不断扩大对文化遗产的宣传普及,提高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好促进了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四是建设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充分利用我市现有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搭建全市统一的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体系,将全市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统计数据和音视频资料等历史文化遗产录入系统,形成门类齐全、体系完备的数字化资料库,有效提高全市乡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水平。结合我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建设工作,积极探索在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文化中心内建设乡村历史文化遗产档案馆(室)。利用数字文化云平台,对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1527个乡村公共文化设施进行了普查。 二、关于倡导借鉴兴隆台锡伯族博物馆和稻梦空间模式,鼓励乡企联合,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旅游产品提质升级 一是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品牌建设。为推进我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树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市文旅局积极组织稻梦空间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22年,稻梦空间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通过打造旅游品牌,深入挖掘文旅资源和品牌价值,稻梦空间已经发展为“世界最大的稻田画基地”“中国最大的水稻科普教育基地”“中国稻田画之乡”和“中国最美田园”景区,自开业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80余万人次,稻田画实施技术输出达6个省份,多次在央视、新华社、中新社、腾讯、凤凰卫视及地方电视台等几十家报媒和网媒报道。目前,稻梦空间已成为我市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乡村“美丽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力军和领头雁,也是沈阳市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 二是持续开展乡村旅游品牌提质升级。大力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每年在全市遴选一批符合文化和旅游发展方向、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水平高、具有典型示范和带动引领作用的乡村,推荐申报省级、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了一批休闲农业乡村、城郊休闲乡村、主题游乐乡村等特色旅游村,进一步优化了乡村旅游供给,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截至目前,沈北新区石佛一村、法库县半拉山子村2个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沈北新区单家村、苏家屯马耳山村等8个乡村入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 三、关于充分利用乡村内拥有的历史文化、旅游场所、研学教育、红色旅游、文化和旅游演艺、文化符号、文化标识、民俗节庆活动等各类资源,构建“一乡一史,一村一品”的我市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创意设计、演出、节庆会展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促进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实施了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计划行动,设计开发具有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了乡村旅游体验性和互动性。积极推动各类文化元素融入乡村旅游各环节,充分利用锡伯族博物馆、爱新觉罗皇家博物院、老北味酒文化景区等传承体验中心场所,培育了一批乡村文化旅游体验基地。依托乡村现有自然条件、历史文化、特色民俗、特色文化企业,积极开展文旅融合项目建设,先后推动了法库县大孤家子镇文旅融合示范区、沈北新区锡伯龙地文旅融合示范区等一批文旅融合项目建设。 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育了一批美丽休闲乡村,2022年,法库县登仕堡子镇巴尔山村、于洪区平罗街道万金村等12个行政村为被评为市级美丽休闲乡村;法库县四家子蒙古族乡公主陵村被农业农村部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截至目前,我市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特色村镇10个,市级美丽休闲乡村68个。 积极推进“辽宁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苏家屯“农民画”、皇姑区“剪纸”、大东区摄影、辽中区“书法”等一批特色文化乡村先后入选省文化艺术之乡。持续塑造“一村一品”特色品牌,逐步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名片,经过近几年的建设发展,我市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特色种养等品类的“一村一品”专业村已达150个。2022年,有3个村镇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截至目前,我市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到11个。 再次感谢您对沈阳市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2023年4月23日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