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做好沈阳地区民间传统饮食的挖掘保护申遗宣传等工作为全域旅游发展做出贡献的建议》(第0596号)的答复
代表同志: 您提出的关于做好沈阳地区民间传统饮食的挖掘保护申遗宣传等工作为全域旅游发展做出贡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目前,沈阳市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0项,省级非遗项目40项,市级非遗项目196项,涵盖了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音乐、传统美术、传统舞蹈、传统医药、曲艺、体育游艺杂技、民俗、民间文学等十大类别。在我市,已经列入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饮食项目都在传统技艺类别当中。 近年来,伴随着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建立工作在我市的不断推进,在广泛征集和实地调研基础上,通过项目单位申请、各级主管部门逐级推荐、专家论证、评委会审议等程序,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代表性的饮食项目纷纷亮相,列入了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如:辽菜传统技艺、马家烧麦制作工艺、老边饺子、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工艺、桃山白酒传统酿造工艺、东关“四绝菜”传统烹调技艺等。截至目前,沈阳市饮食类的国家级项目2项,占我市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20%;省级项目5项,占我市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12.5%;市级项目26项,占我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的13.27%。 沈阳市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创建工作,并将全域旅游发展列为我市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016年,沈北新区和浑南区获得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称号;2018年,苏家屯区和铁西区获得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的称号。沈阳市全域旅游的发展,通过建立工作体系、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宣传营销、创新人才培养、完善配套设施等举措,合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创建工作,已初步形成“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而沈阳市的各级饮食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也是全域旅游发展中的元素之一,也涵盖在旅游的六要素之中。随着饮食类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的队伍和规模不断扩大,沈阳市围绕“旅游+”的发展主线,以文旅融合发展为契机,以推进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为抓手,不断丰富非遗项目种类,深挖其文化内涵,适时将资源整合包装,作为旅游产品,做足品牌功夫,成功打造沈阳城市的名片,为助推沈阳市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在全市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中包括了代表菜肴烹制、小吃制作、酒水饮料制作等许多传统饮食制作工艺,沈阳地区传统饮食类非遗项目的总体生存发展状况良好。为了加强饮食类项目的传承、保护,现结合您的建议,我们具体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开展深入调查,加大对民间传统饮食等非遗项目的征集工作力度 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了解饮食类非遗项目目前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全面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项目进行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予以妥善保存,为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建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二、积极支持相关单位申报饮食类非遗项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等要求,进一步明确非遗申报工作的条件以及需要提报的材料,并逐级申报。使进入非遗名录的饮食类项目均具有突出历史、文化和科学等方面价值,同时具有展现地域文化的典型性、代表性,在一定群体或社会生活区域内世代传承,并具有鲜明特色、在当地有较大的影响。在申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非遗基层行政管理部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让非遗项目真正落地生根,得以促进基层非遗工作。 三、深入挖掘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 非遗的价值包括功能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美学价值等,这些价值或显或隐,贯穿非遗生产、流通、消费的整个过程。对于传统饮食类非遗项目而言,要保护的不仅包括其原材料、生产技艺等,还包括与其相关的各种习俗、传说,甚至其生存发展所需的文化环境。在目前沈阳饮食类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中,大多数非遗企业都非常注重产品的功能价值,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完善食品的生产工艺和口味,对于项目更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注则略显不足。对于饮食类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不能只关注生产,要深入挖掘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内涵,在文化元素的提炼、创意设计等方面要有所作为。对相关文化资源的研究和利用,还可以提升其文化价值和品牌价值,形成以文兴文的良性循环。 四、搭建宣传推广平台,让饮食类非遗走近大众生活 今年6月份,我们将利用举办“第六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的契机,为饮食类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提供宣传展演、展示的舞台。在传承传统饮食技艺的同时,进行技术创新和突破,以适应市场化的需求,吸引市民和游客参观体验。推出与节日相关的饮食类非遗民俗体验活动,积极培养年轻消费群体,通过现场教学、活态展示的方式,推动非遗走进社区、课堂,激发和培养人们对非遗的兴趣,让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并使沈阳市民亲身体会到非遗魅力。 五、充分发挥烹饪餐饮行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饮食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 继续保持与中国烹饪协会、沈阳烹饪协会、食文化研究中心等社团组织的协作沟通,发挥其对我市本土饮食类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积极作用。引领我市饮食业界挖掘、保护、弘扬饮食非遗技艺,整合资源,增进交流,凝聚智慧,聚汇力量。在保证饮食类非遗项目核心工艺不变的同时,又有所创新,提升饮食类非遗项目知名度、可见度、影响力,形成社会共识,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研究饮食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对饮食类非遗项目进行认真研究和全面梳理,实现饮食类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在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当中,发挥行业社团组织优势和专家智库的作用,为推动饮食类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六、加强各部门沟通、协调,不断促进餐饮行业发展 积极配合宣传、商务等部门做好传统饮食的宣传和推广等工作,组织饮食类非遗项目传承人积极参与特色美食的挖掘、整理工作。响应行业协会等组织开展的烹饪技能大赛,交流烹饪技艺,创新美食产品。2018年,我市开展了“厨神入画杯”意境菜大赛“美食与美器 意境与情怀”美食艺术节;协会搭台,商场支持开展“消夏购物节——厨神烹饪大赛”,进一步展示沈阳名厨风采;在餐饮文化宣传上,借助会议、推介等机会积极宣传沈阳美食文化。2019年,将继续开展老字号宣传,通过老字号协会指导会员餐饮企业积极参与进来,传播企业文化、宣传特色餐品。在传统烹饪技艺传承上,市烹饪协会联合省饭店餐饮协会开展辽菜传习培训,传承辽菜传统烹饪技艺。 感谢您对我市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