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激发盛京文化+效能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建议》(第0980号)的答复
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激发盛京文化+效能推进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文商旅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做好统一规划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坚持规划先行、政策引导,组织科学编制《沈阳“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浑河、东部地区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发展专项规划》。 沈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沈阳方城文商旅融合发展工作,多次听取筹备工作汇报并专题研究。为扎实推进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工作,成立了沈阳方城综合保护利用和沈阳方城文化旅游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规划建设组(市级工作专班),创建申报组。牵头推进统筹调度综合保护利用和国家5A级景区创建,促进文商旅融合发展。 二、尽快出台并完善配套扶持政策,设立文商旅融合发展产业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出台《沈阳市加快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扩大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沈阳市加快冰雪经济发展的意见安排》,制定《沈阳市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沈阳市促进非国有博物馆和行业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切实做到文旅工作规划先行,科学有序引导文化旅游建设。 推动“文化旅游+金融”,策划建设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在1亿元沈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基础上,孵化建立若干子基金,为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以文化为线,将旅游资源串珠成链,形成“盛京文化+”品牌效应 立足我市清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冰雪文化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旅游景区人文主题产品样式创新工程,打造一批高品质人文型特色旅游景区和旅游路线,形成特色鲜明、内涵丰富、体验优越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围绕四条文化主线,加大东部城市旅游片区建设,抓好杨宇霆公馆、常荫槐公馆旧址、孙烈臣公馆旧址、王明宇公馆旧址、吴俊生公馆旧址、赵尔巽公馆旧址的综合开发利用;抓好东塔片区的新光厂建筑群、黎明公司建筑群肇新窑业片区、和睦路工人村片区、造币厂旧址、大亨铁工厂办公楼旧址、老龙口片区保护利用;提升棋盘山风景区、东陵公园周边、天柱排青景点等工作。中山路历史文化街区,做好包括奉天驿旧址、南满铁道株式会社旧址、南满医学堂旧址、沈阳秋林公司旧址、七星百货旧址、中国医科大学老校区、中山路建筑群、陈云旧居等的综合利用。老北市旅游片区,做好辽宁总站旧址、伪奉天市政公署旧址、大观茶园旧址、中山大戏院旧址等的综合利用。铁西工业旅游片区,重点抓好工人村历史文化街区、卫工片区、高压开关厂片区、1905片区建设。皇姑旅游片区,重点打造七二四板块的东基厂片区、三台子板块的沈飞片区等建设。沈北新区道义片区,要抓好七星湿地空间建设和沈北石佛寺村、新民辽滨塔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的特色精品示范村建设。此外,抗战文化方面,重点是围绕打造起点、终点和节点三项内容,做好北大营营房遗址、审判日本战犯特别军事法庭旧址、二战盟军战俘集中营旧址、中共满洲省委旧址、陆军讲武堂旧址等保护利用,整合好各类资源,提升整体质量。 四、培育“盛京文化+”文商旅人才汇聚工程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引育文化领军企业,引导文化产业园区特色化发展。完善非遗保护体系,公布了《沈阳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我市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221项。成功举办第六届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展演、展示非遗项目170余个。推进国家级非遗项目“老龙口白酒传统酿造技艺”等4个非遗传习场所向游客开放,设立非遗工作室。公布第六批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加强专家智库建设,在全市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的基础上,组建由院校学者、创意设计专家、知名文化旅游龙头企业负责人等组成的全市文旅资源专家智库。 五、强化“盛京文化+”文商旅服务提升工程交通服务 提升重点A级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按照全域旅游城市建设要求,探索规划建设城市“快进慢游”综合旅游交通网络体系建设,重点完善A级旅游景区的道路交通引导标识。强化景区周边交通疏导。推进5A级及重点4A级旅游景区入口10公里范围内道路安全设施升级,加密道路交通监控设施,提高景区周边交通疏导效率。实施旅游交通便利化工程。重点解决景区“最后一公里”问题,推进主城区至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公共交通互联互通建设,力争实现主城区与5A级景区有一级公路互联互通,与重点4A级景区、省级旅游度假区有二级以上公路互联互通,与历史文化名镇(村)、旅游特色精品示范村有四级以上公路互联互通。 六、注重“盛京文化+”的社会效益 积极培育“传奇盛京 福运沈阳”城市品牌,以“东三省精华、近现代现场、新中国骄傲、世界级发现”为主题,宣传沈阳、推介沈阳。重点针对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客源地,开展产品营销,品牌推介。加快开拓境外客源,探索在东北亚、港澳台、俄罗斯等境外重点客源地设立海外营销中心。借助今日头条、腾讯网、新浪网等平台广泛开展新媒体营销。主打清文化品牌,开发强化京沈合作,携手四城市推出“四京”旅游线路。创造性转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研发设计了“史前文化之旅”“清文化之旅”“抗战文化之旅”、“红色革命文化之旅”“工业文化之旅”“城市文明之旅”“生态文明之旅”等8条重点文化旅游线路。主动融入实景演出、舞台剧目、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进重点旅游景区,形成旅游消费新热点。 启动实施文物建筑可阅读工程,对全市100处文物历史建筑加挂说明牌和二维码。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拓展以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为核心的“沈阳抗战联线”博物馆联盟,发挥中共满洲省委旧址等革命文物作用,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传承好红色基因。 感谢您对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