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故宫推出清《盛京围场全图》与满族人的渔猎生活专题展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同时迎来了中法文化旅游年,为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开启了新篇章。9月24日,由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指导,沈阳故宫博物院、法兰西学院联合主办的“搜苗狝狩 犷武雄风——清《盛京围场全图》与满族人的渔猎生活”展在沈阳故宫銮驾库开展,通过“盛京围场”“行围讲武”“贡鲜定制”三个单元,详述盛京围场的设置、功能、管理等内容,以实例诠释作为清代政治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清代围场制度。该展览也是“2024沈阳艺术季”的重点艺术项目。 《盛京围场全图》册页再现盛京围场行围活动盛况 京郊南苑、木兰秋狝、盛京冬围……行围习武在清代备受重视,在众多的官方围场中素有“东盛京,西木兰”之说。宫廷贵族和八旗官兵不断前往围场,以行围狩猎方式演练和保持八旗军战斗力,使其不致荒废武功。 本次展览核心展品《盛京围场全图》册页,全套分为元部、亨部、利部、贞部和总图共5本,绘制道光十九年(1839)盛京围场共105围地形图,清晰绘制了各围所处位置、围场内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将士练兵狩猎的布围路线图,再现了八旗官兵在盛京围场的行围活动和狩猎区域,成为清代宫廷纪实性绘画、地理舆图的代表性作品,更是研究盛京围场历史沿革和狩猎活动的珍贵实物资料。展览同时展出了50余件(套)沈阳故宫院藏文物,承德避暑山庄博物院收藏的《木兰图》卷复制品,辽宁农业博物馆、沈阳植物园8件动物标本,以更好地为观众全面呈现清代围场的设置与布局。 多件弓马骑射文物阐释盛京围场设置初衷 盛京围场设立于康熙年间,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围场,南起三通河、北止伊通河,东起辉发城(今吉林辉南)、西止威远门(今辽宁开原),幅员辽阔。 举行的行围有两类,一种为有皇帝参加的临时性行围,另一种为八旗士兵的定期行围。康熙、乾隆时期,盛京围场最为兴盛,康熙二十一年(1682)、三十七年(1698),康熙帝曾两次在盛京围场行围,康熙二十三年(1684)宫中设立虎枪营,专司扈从皇帝围猎。乾隆帝曾于东巡时在盛京围场行围,乾隆十九年(1754)其在盛京围场行猎高达11次之多。行围时主要捕获山林中的虎、獐、貂、狐、貉、麋、豹、野猪等野兽。展览展出马鞍、马鞭、虎枪、黑角桦木胎弓、梅花骲头箭、黑鲨鱼皮鞘腰刀等诸多弓马骑射所用之物,阐释盛京围场“不忘武备,雄镇边卫”的设置初衷。 盛京围场主要作用之一是为清宫“贡鲜” 顺治帝在京郊开辟南苑围场,康熙帝先后设立木兰围场、盛京围场、吉林围场以及黑龙江围场,五个围场的使用既有相同之处,又各有侧重。盛京围场除作为狩猎场所之外,主要作用还有为清宫“贡鲜”,向清宫提供鹿、狍等猎物或将其加工后制成的各种制品,这也是盛京围场不同于其他围场之处。每年所贡分为鲜围贡、冬围贡、鹿差贡和年贡四种,分九次进呈,常见的有鲜鹿尾、鲜鹿舌、鹿肉干、熊、狍、獐、野猪等三十余种。 展览中展出多件由鹿皮、貂皮制成的配饰、服饰,如“清梅花鹿皮行裳”“清紫缎兰花纹白狐皮马褂”“清明黄色绸貂皮褂”等。其中,实用性、观赏性兼具的荷包,在清宫中十分盛行。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贤纯皇后性节俭,平日插通草织绒等花,不佩戴珠翠,还特地用鹿尾绒毛搓成线,缝制了一个燧囊献给乾隆皇帝,以示不忘满洲本色。展览展出的“清石青缎口平金云纹鹿皮荷包”为鹿皮制作,反映清宫始终保持的狩猎文化习俗。 岁月烟尘中,盛京围场已成往事。透过《盛京围场全图》和诸多展出文物,能够看到一代封建王朝从崛起、兴盛再走向衰落的历史进程。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谢飞燕 清石青缎口平金云纹鹿皮荷包 清明黄色绸貂皮褂 清梅花鹿皮行裳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