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看“龙盘” 国宝喜迎春
“今年是甲辰龙年,沈阳故宫博物院特别展出了清代青花矾红彩巅峰之作——国家一级文物‘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以此向广大游客展示数千年的中华民族的龙文化。”2月7日,记者走进沈阳故宫博物院,“蛟龙出海——院藏清雍正青花红龙大盘”展览引来众多游客观赏。在“龙盘”惊艳亮相的“院藏珍宝展”展厅里,沈阳故宫博物院艺术研究部研究馆员罗丽欣向游客娓娓道来这件院藏文物背后的迷人故事。 “龙盘”九龙,视觉冲击让人震撼 “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说文解字》中提到: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传说中,龙兴云作雨,变幻万千,无所不能,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以陶瓷为例,龙纹装饰几乎贯穿整个中国陶瓷发展史。”站在展品前,罗丽欣为大家引经据典介绍着龙纹装饰的渊源,“正在展出的这件‘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是青花矾红彩的巅峰之作,它犹如一条腾飞的蛟龙,为即将到来的新春佳节增添了喜庆与文化气息。” 罗丽欣的解说,让游客进一步了解到神秘“青花矾红彩”的故事。原来,青花与红彩相结合的“青花矾红彩”是青花瓷的衍生品种之一,创烧于明代。其制作方法是先以钴料在瓷胎上描绘部分图案,然后罩以透明釉经高温烧成青花,再在其上以铁为着色剂描绘余下的纹样,经低温烧成红彩。到了清康熙时期,因技术进步,令红色更加艳丽。清雍正时期则更加细腻与标致,正如“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主体纹饰的9条龙都是以矾红彩烧制,辅助纹饰的海水和云朵则以青花呈现。整个盘面,清丽幽蓝与鲜艳橙红相辅相成强烈对比,犹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 这个“龙盘”制作技艺精湛,纹饰图案生动鲜活,蕴含了龙腾盛世的吉祥寓意,成为清代青花矾红彩的巅峰之作。 巧夺天工,游客大赞文化盛宴 当日上午还不到10点,记者看到前来参观的游客已络绎不绝,将敬典阁内的展柜围得“水泄不通”,他们中有的带来放寒假的孩子,有的与亲朋好友结伴而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迎接新春的喜悦和对历史文化的敬仰。 此时,一位中年男子,手捧着单反相机和巴掌大的记事本,从各个角度对着“龙盘”拍照,并记下相关文字记录,看来他是一位地道的“历史文物爱好者”,他赞叹道:“这真是一件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每个细节都刻画得如此生动。” 记者从对沈阳故宫博物院专家学者和策展人的采访中了解到,本次展出的“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口径达47.4厘米,是雍正朝官窑瓷器中少有的大器。上边共绘九条龙。盘内中心是一条红色五爪正龙,犹如从波涛汹涌、浪花翻卷的海面上腾空而起,在青花绘制的海水中环绕追逐一个红色火焰珠。内壁、外壁各四条行龙穿梭于云海之间,每条龙神态各异,独具特点,或前望或回首,或引颈或昂头,或象鼻或鱼尾,或张臂或展翼。大盘内外两部分图案,共同诠释了龙既可上天又可潜渊的特征,可谓十分独特精致,令观众们大饱眼福。 展厅内,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每一位游客都被“龙盘”的精美深深吸引,一位老者驻足在大盘前端详着,低声道:“这技艺,这匠心,太震撼了!真没想到,今日我有幸在此看到如此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前来参观的小朋友们更是兴奋不已,他们被大盘上艳丽的龙纹所吸引,一位身穿粉色汉服的小女孩瞪大眼睛,好奇地问:“妈妈,盘子上的龙为什么会飞在天上呢?”她的妈妈微笑着回答:“因为龙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力量,等你长大之后,要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永远在我们的心中飞翔。”(谢飞燕、陈凤军) ▲清雍正款青花红龙大盘。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