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在旅游中发扬光大
据《南国早报》报道,“壮族三月三”假期,广西各地近千场文旅活动让游客体验到浓郁的壮乡风情。随着文旅融合发展越发深入,“壮族三月三”文化产品增加,非遗元素处处可见。 “诗和远方”折射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在旅游业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景点本身已不是旅游唯一的卖点,精神层面的深度需求使得文化旅游成为出游的主要内容。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坚持文旅融合不仅关系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水平,也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前景。如何通过旅游展示非遗文化?如何让游客体验到浓郁的壮乡风情?广西利用“壮族三月三”假期,巧做“文旅融合”的文章,令人眼前一亮。 非遗文化博大精深,但又往往容易抽象化,难以让人从内心深处去接受。而旅游则是不断的消费过程,借助这个渠道和载体,加大非遗文化产品宣传力度,就会让更多人对非遗文化有所了解并乐于接受。 刚刚过去的“壮族三月三”假期,广西各地各部门紧抓文化旅游市场供需两旺的契机,围绕“桂风壮韵浓”“民族体育炫”“相约游广西”“e网喜乐购”“和谐在八桂”五大板块,认真策划、广泛宣传、精心组织近千场文化旅游活动,不仅使游客对“壮族三月三”非遗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提升了广西旅游的品位。 在当今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下,文化产品如果缺乏有效营销,终究只能“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提升文化产品的影响力离不开产品的营销。对此,广西各地利用举办音乐节、快闪歌曲秀、民族传统文化展演、唱响非遗山歌、非遗风采秀等活动,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品深度融合,不仅激发了各民族传承发扬民族文化的积极性,也让游客体验到广西各地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在宣传推广活动中,注重将旅游产品与广西美景、旅游线路推介相融合,实现共同发展。 以前,“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是人们对“旅游”的戏谑。从浅层的“到此一游”到深度的文化体验,“壮族三月三”充分彰显了文化旅游的魅力。当然,“诗和远方”的结合绝非简单叠加,如果成了“两张皮”,仍会造成文化内容冰冷空洞、旅游体验千篇一律。只有真正从系统思维、内容挖掘、项目运营等环节上深度结合,文旅融合才不负“诗和远方”。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