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全域旅游趋势推动景区转型升级
□特约评论员王德刚 中国旅游业发展已经走过40年历程,无论是人们的旅游诉求和出游习惯还是旅游产业内部结构和发展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者由原来以景区观光为主,逐步转变为休闲旅游、体验旅游、度假旅游,旅游活动空间不再局限于封闭的旅游景区,而是走向城市社区、乡村田园或其他没有围墙、更加开放的自由空间;旅游产业的内部结构也由初期以景区为主逐步转变为多业态并重;旅游发展模式则由以“门票经济”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以服务经济为主体,旅游产业收入来源逐步摆脱了门票依赖,而转向有更大弹性空间的体验、娱乐、餐饮、购物等消费领域,进而引导旅游发展模式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特别是随着全域旅游的深入推进,旅游活动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得到了极度放大,社区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园区旅游、研学旅行等开放型旅游产品越来越丰富,对传统单一观光型景区带来了很大的竞争压力。因此,从我国当前旅游业发展总体趋势以及国家政策导向来看,旅游景区经营走向低价门票、甚至免费开放已经成为时代所趋。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需要政府和企业积极互动、共同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性转型。 二是需要旅游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景区经营策略——多业态发展是景区未来发展的根本选择。在旅游发展初期,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以收取门票为主的经营模式是历史形成的,这与我国旅游业从观光游起步是分不开的。但目前旅游者消费趋势的转变和全域旅游全面发展的现实,倒逼旅游景区行业走上多业态发展的转型之路,除观光之外的休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体验、康养、研学以及有着更大拓展空间的定制化产品和服务等,都是拥有巨大伸缩空间的弹性消费领域,为旅游景区经营和产品开发提供了无限可能。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旅游景区的文创产品开发仍然比较落后。许多文保单位、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历史街区、名人故居、传统村落等性质的旅游景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开发主题性、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文创旅游商品的资源优势,通过精准的文化创意和精巧的艺术设计完全可以开发出具有巨大市场价值的旅游商品,为景区经营增加丰厚的收入。 总之,从旅游业发展趋势来看,以多业态发展为标志的服务经济模式正在取代以门票为标志的“门票经济”的主导地位。旅游景区必须积极顺应旅游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体系,加快完成旅游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市府大路363-2号 Copyright 2012-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9012503号
沈阳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 禁止下载使用
网站地图 网站标识码:2101000039 联系电话:024-31619078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440号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